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
|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
|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
|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
|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
| A.求强求富 | B.变法维新 | C.共和革命 | D.民主科学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任何民族性、国民性或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任何思想传统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根源”是( )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
|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导致生产力的提高 |
| C.私学的兴起 |
| D.士大夫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