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亚洲近代化历程中接踵发生的两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868年4月6日,日本明治天皇率领群臣在皇宫紫宸殿举行宣誓。时隔30年,1898年6月11日,中国光绪皇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下面是明治君臣的“五条誓文”和光绪皇帝的“明定国是”诏书:
五条誓文 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定国是”诏(部分)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五条誓文”和“明定国是”诏书分别是在怎样的形势下颁布的?从两者宣称的主旨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完成下列表格:(6分)
|
明治维新 |
戊戌变法 |
改革措施(部分) |
||
政 治 |
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取消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 |
精简机构; ①鼓励 上书言事; ②取消 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
军事 |
实行义务兵役制,灌输 精神,建立效忠天皇的新军队。 |
裁汰旧军,建立新式军队。 |
经济 |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大力推行“殖产兴业”。 |
改革财政,编制国际预算决算;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
文教 |
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 ②奖励 ;③在京师设立 。 |
(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大相径庭。对此,康有为和梁启超有所反思;
日本所以能骤强之故,或以为由于练兵也,由于开矿也,由于讲商务也,由于兴工业也,由于广学校也,由于联外交也。固也,然皆非其本也。其本维何?曰:开制度局,重修会典,大改律例而已。 ——康有为 |
(如果)皇上既有兵力以行其大权,则西后无能为。 ——康有为 一切权柄皆归守旧之徒,……处士(指维新派)以一身毫无凭藉,惟有引颈就戮而已。 ——梁启超 |
①康有为认为日本由弱变强的关键是什么?(不得抄原文)他认为的“关键”改革,在明治维新措施中有什么体现?请举例说明。
②康有为、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简要说明图①、图②分别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者的联系。(要求:从背景、目的、影响等方面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戴高乐任命第一任驻华大使时,中国不仅在与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进行意识形态斗争,而且也与印度和苏联这两大邻国发生争执。在上世纪60年代,孤立于国际的中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危机。正是在这种悲观的环境下,戴高乐展示了他的果敢。1964年,他在爱丽舍宫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他承认北京的决定。戴高乐提到他对中国的基本看法,即中国根本上是一种文明,一种"十分独特、十分深厚的文明"。戴高乐想要法国政府与另一个外国政府合作,更重要的是,他想要法国与一个更永久的中国文明合作。
——摘自拉古杜尔《戴高乐》
材料二:如果欧洲不包括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但丁、歌德和夏多布里昂是欧洲人,也正因为他们是杰出的意大利人、德国人和法国人。如果他们是无国籍者,如果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是用的某种统一的“世界语”,那他们对欧洲就不会有多大贡献。所以说,祖国是一个有情感的名词,而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有权力、负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具有这种因素的基础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国家!因为只有国家在这方面才是有效的,合法的,而且有能力去实施欧洲建设。
——摘自《戴高乐言论集》
材料三:1951年12月21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说过:“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是,或者欧洲由自己建成,或者就根本建不成。……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
——摘自拉古杜尔《戴高乐》
(1)三则材料从什么角度评述戴高乐,并依据材料指出戴高乐的贡献或主张。
(2)依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戴高乐哪些优秀品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占据的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例如,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以恐怖手段刺杀奥国皇储。二是大国的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材料二:1894年法俄缔结同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抗三国同盟。1904年英法缔结协定,意在共同对抗德国。1907年英俄缔约,也是为了对付德国。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建立,和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这种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同盟国有了举动或者争端,不管是不是正义,不管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关系,都要挺身而出,甚至进行军事动员和出兵作战。可悲的是,这种由训练有素的外交官使出浑身解数搞出的外交安排,成为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普遍来说,外交活动的宗旨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本国的最大利益,甚至是为了以邻为壑和规划战争。事实证明,这种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
——摘自王江雨《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问题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颇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
——摘自凤凰博报
材料二: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摘自《当代中国政治史》
(1)材料一中的“窑洞对话”反映了毛泽东的哪些意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并分析变化所反映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