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但由于与会各国的分歧,各国政要们就在互相指责与争议中讨论世界气候和环境,火药味十足,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 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自主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政治生活》中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评析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从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一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也是西部各族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西部经济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实惠就多;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因此各族人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各族群众在内的中华民族利益所在。
结合材料三,用联系观点分析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材料一、某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高、技改资金少、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担重等原因,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度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和发展,该企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该企业从国外引进一批关键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再将技术输出,使对外出售技术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开发出硅钢片等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双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重新夺回市场;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技人员在员工中的比重,下岗分流富余人员9千余人。
材料三、2010年度,该企业盈利14亿元,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飞跃,率先走出了一条由弱到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企业的变化过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决策。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图1:广东省的劳动报酬、企业营业盈余、政府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
注: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通常在75%左右。
图2:广东省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注: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多在55%以上。
图3:近年来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统计表
注:基尼系数通常用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数值越高,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差距越大,国际社会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1)上述三幅图表分别表达了什么经济学含义
(2)概述广东省应该怎样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历年的检查情况,每年的八月份往往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的高发期。部分企业工作环境恶劣,且没有为职工配备安全防护用品,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无视职工的身心健康,随意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也不发加班工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1)上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行为主要侵害了劳动者的哪些合法权益?
(2)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应当树立那些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