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但由于与会各国的分歧,各国政要们就在互相指责与争议中讨论世界气候和环境,火药味十足,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 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自主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政治生活》中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评析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某乡农民拉了一车西瓜准备去县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西瓜被劫走了。无奈中,刘某和他的儿子跑到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西瓜也不值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然后扬长而去。
(1)面对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为,刘某应该怎么办?请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进行分析。
(2)如果刘某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四处张贴派出所的大字报,这种方式对吗?公民应如何行使手中的监督权?
走出金融危机,创造新奇迹。2010年3月3日两会的召开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内外机者的眼球。以下是某记者与北京一市民的对话:
记者:两会召开了,你关心两会吗?
市民:当然关心啊!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想知道今年国家会做出什么举措,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生活问题。
记者:对这些问题你肯定有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希望。你会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向两会传达。
市民:……
(1)请你运用民主决策的有关知识帮这位市民回答记者最后的问题。
(2)两会期间,许多网民纷纷在网上出谋划策。网民们的积极献言,这对两会决策有何意义?
2011年5月24日至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双方围绕“确保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中美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这一主题,就“促进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更加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4个议题展开了讨论,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中美双方认为,互利共赢、密不可分的中美经济关系不仅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福祉,也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平衡和可持续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1)结合材料,分析中美两国“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的政治生活依据。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平衡和可持续增长”应作出怎样的努力?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年度综合报告2009-2011》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市值增速保持30%以上的年度增长率,预计至2011年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75.04亿,网民数量将达到6亿。网络与我国社会的贴合越来越紧密,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监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材料二 新华网、新浪网等联合组织的2011年“两会调查”结果显示,网民最为关注的是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稳定物价、惩治腐败和就业公平。网络民意参政、议政的同时,另一个词跃入人们的眼帘,那就是“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要求网民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意见需要登记真实姓名。虽然也有不少网民和舆论担忧,这样做会让网民们无法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但这种争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可以更好地做到“还政于民”,监督政府依法行政。
联系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2)有人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的政治权利,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网民什么话都可以说。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材料一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材料二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
(2)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