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巍,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读图9,回答(3)-(4)小题。
(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5)-(6)小题。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
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条重要的革命原则:“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工人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巴黎公社式的革命政权来代替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此外,马克思还驳斥了巴黎公社是“中世纪公社的复活”的谬论和驳斥了公社实行的是孟德斯鸠和吉伦特派的“小邦的联盟”的谬论,指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材料二自由思想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民与当局的关系如同是对聋哑人的对话,这个社会抵触情绪已经接近饱和,若不是社会自身渴望急剧变革,若不是社会的忍耐已超过了极限,靠着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忽悠”或者所谓的“外部攻势”,是不可能使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突然间由于并不猛烈的冲击开始削弱和瓦解,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式发生了这样的剧变”
————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社科文献出版社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材料四杜勒斯、凯南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外交家,他们企图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49年9月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10月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二: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三: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杨绛《我们仨》
(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意义何在?
(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作为“战争”的对立物,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基本理想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回顾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运动,二战使得制约与控制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但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军备竞赛仍然没有停止,核“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变异性的战争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等)仍在扩散,作为当代战争重要根源的霸权主义仍在肆虐,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 我们应该看到,导致战争与维护和平的因素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和平与发展,和平与民主,和平与世界的公正平等,都是不可分割的,而恰恰在这些方面,世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l 世纪的世界仍然处在矛盾、斗争和震荡之中。
——摘编自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一个中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考》
(1)虽然制约战争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但人类距离普遍、稳定与持久的和平仍然遥远。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运动发生了怎样的重大转折?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应当追求怎样的和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