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 | 垄作法 | B. | 套作制 |
C. | 稻麦二熟制 | D. | 一年三熟制 |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 B.坚持民主集中制 |
C.坚持党的领导 |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主张
A.创立民国,国民平等 |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②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③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④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B.《敬告青年》 |
C.《庶民的胜利》 |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 B.维新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