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国公约》的主要影响是
A.使美国的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 | B.抑制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
C.使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 D.中国收回了山东半岛 |
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A.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
B.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
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减少 |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开展 |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民主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关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
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 |
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
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
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
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
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
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
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
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
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