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国家有
①中国 ②美国 ③日本 ④法国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宣传自由平等 ④反对对外扩张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
| 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
|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
| 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 |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 B.主张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
| C.主张政教合一 | D.教皇权力高于王权 |
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