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 )
A.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
B.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
C.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
D.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
C.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
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效应B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 |
B.利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病毒 |
C.正常情况下,被感染的体细胞能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 |
D.巨噬细胞的MHC分子与进入细胞内的蛋白质类抗原直接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
研究人员用菠萝和柳蜜桃为实验材料,测量在30℃~65℃范围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注:以30℃时记录的实验数据作为对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温下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受到抑制且菠萝更加敏感 |
B.当温度为45℃时,两种植物均可正常生长 |
C.50℃时菠萝细胞中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
D.两种植物在生长季节长期处于不致死的高温环境下,“果实”甜度会下降 |
某具优良性状的水稻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快速扩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的水稻组织的细胞通过诱导都可再生新植株 |
B.消毒的水稻组织块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可获得相对没有分化的细胞 |
C.单个愈伤组织细胞在加入了适量的吲哚乙酸的液体培养基中可诱导芽的分化 |
D.单个愈伤组织细胞在加入了病原体的毒蛋白的液体培养基中可诱发和筛选出抗病突变体水稻 |
美国科学家吉尔曼和罗德贝尔因在G蛋白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1994年诺贝尔奖。多年后罗伯特和布莱恩,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Ps)方面的研究成果,荣获2012年诺贝尔奖。GPCPs是一条往返穿膜七次的跨膜蛋白,下图是其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说法错误的是
A.G蛋白偶联受体(GPCPs)可能是糖蛋白 |
B.G蛋白是在细胞溶胶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
C.此多肽链中氨基酸的“R基”之间形成的“—S—S—”,具有维持活性的作用 |
D.该条多肽链总共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羧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