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实施后,财政部门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落实并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发展。
材料二:2009年,按照中央关于“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理念和要求,在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的形势下,中央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投入,初步安排“三农”支出7161.4亿元,比2008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
材料三: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我国政府及时果断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以建设民生工程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上,又反映在采取一系列减税措施、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上,增强了各方面抵御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运用相关知识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公平观是怎样发展的?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党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材料一: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谁都希望为建设美丽中国留下精彩的一笔。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如何处理建设“美丽中国”中出现的问题。
(2)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角度看,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个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2013年两会的提案中再次涉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2底,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数达4.49亿,1.24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分析我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全覆盖的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