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选项中,没有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
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
C.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
D.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暠杂种植株 |
(多选)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发现和发展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再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就会带有绿色荧光。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同时切割运载体和含目的基因的DNA |
B.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可以让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而不被受体细胞内核酸酶降解 |
C.导入受体细胞内的“融合基因”可视为一个独立的遗传单位 |
D.利用该技术可以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
(多选)下列是有关生物实验的四幅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①由甲转换乙时需要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以保持视野较亮 |
B.图②所示的视野中,和细胞A处于同一时期的细胞所占比例最高 |
C.图③中的植物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
D.图④可以表示以发黄的菠菜叶片为材料,提取、分离色素后的结果 |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包括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蛋白酶等 |
B.与斐林试剂检测相比,用尿糖试纸检测尿液中的葡萄糖,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 |
C.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引物Ⅰ和引物Ⅱ的碱基序列应互补 |
D.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均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
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下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
C.由![]() |
D.固定化酶的酶活![]()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常以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B.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以避免层析液挥发 |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插条不能带有芽与叶 |
D.以葡萄汁为原料制作葡萄醋时,需要严格控制溶氧量,不能向发酵装置通入(无菌)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