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中国官僚资本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以四大家族为代表 | B.凭借国家政权积累财富 |
C.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 D.依附英美帝国主义 |
1912年5月,同盟会成员戴季陶在文章中写道:“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并未下令追捕戴季陶。据此可以推断()
A.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袁世凯存在着激烈冲突 |
B.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
C.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坚决反对 |
D.辛亥革命后,大众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
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
C.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表明( )
A.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
B.清政府实行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
C.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
1742年,沃波尔的一个议案遭到下院否决,他被迫辞职。这一事件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先例。这意味着( )
A.责任制内阁的基本形成 | B.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
C.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 D.议会权力受到人民的限制 |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