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A表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某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B、图C为该过程中一个细胞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图B、图C所示的分裂时期在图A中分别位于过程________。
(2)图B所示细胞中含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图C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
(3)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般情况下,图B细胞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________,图C细胞移向同一极的基因是________。
(4)设该动物正常体细胞中DNA含量为2a,请在下图相应位置绘制此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表示▲细胞。
(2)图中a表示▲, 通过MHC—Ⅱ型分子的作用,该物质暴露在细胞 膜表面。
(3)由图可知,MHC—Ⅱ型分子的化学本质是▲,细胞中有▲ 种细胞器参与MHC—Ⅱ分子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其中▲没有在图中表示出来。
(4)若人体受到HIV病毒的侵染,▲(①、②)细胞最容易受到攻击,从而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
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表示▲;用b刺激骨骼肌,▲(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填高于、低于、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图中曲线中处于反极化状态的是▲(用图中标号回答)。由①至②的变化过程称之为▲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
如果▲,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则说明 部位d受损受损;
如果▲,则说明骨骼肌受损受损。
研究发现,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生长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似的刚去除顶芽、带2片成熟叶的月季枝条若干,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含14C标记的葡萄糖溶液(黑暗中葡萄糖可被枝条吸收并向枝条的叶片移动),蒸馏水,脱脂棉,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一)实验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将A、B两组枝条分别插入装有 ▲中,在A组的每一枝条去除顶芽的切口部位 ▲;在B组的每一枝条去除顶芽的切口部位 ▲,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A、B两组枝条放在 ▲环境中培养一定时间,用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检测A、B两组枝条所有叶片的放射性平均强度。
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多数患者的发病机制是运载氯离子的载体蛋白基因发生了变化,模板链上缺失AAA或AAG三个碱基,从而使该载体蛋白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导致该载体蛋白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出现频发的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等囊性纤维病症。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囊性纤维病这种变异来源于 ▲ 。上述材料说明该变异具有 ▲ 特点。
(2)从上述材料分析可知,编码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 ▲ 。
(3)图一、图二表示两种出现囊性纤维病的家庭(设该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
①从图一可推知,囊性纤维病是 ▲ 染色体 ▲ 性遗传病。
②图一中,父亲的基因型为 ▲ ,患病女孩的基因型为 ▲ 。
③图二F1中,正常女孩产生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 ,若她与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 。
④若图二中的双亲均未患白化病,而他们有同时患白化病、囊性纤维病的孩子,则其双亲所生孩子的基因型有 ▲ 种。
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作用; 无机环境中碳的来源有▲(填数字序号)。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功能。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2,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