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平面的生活
(法)来·图尼埃
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离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开了,并将接力棒传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太奇妙了!我是多么完美啊!我的眼睛是多么聪明啊!确实如此,既然人们长着两只眼睛,为何不让它们各有专攻、分工协作呢?”
“请您不要太过得意。”眼镜商说,“因为,只要您不在乎能否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一切都会相安无事。“
“因为我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吗?”
“您当然感觉不到。要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必须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察。两幅相似但不相同的图像之间的微小差距产生立体感。”
“因此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
“是的,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则根本没有,这便是独眼龙的视觉。”
“您揭示的情况多么令人震惊啊!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
“我要给您配副眼镜,有了它,您就可以同时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了。”眼镜商许诺说。
三天后,戴着这副应该会给我的双眼有益辅助的眼镜,我再次走出眼镜店,我便立刻不得不闪身让一位夫人进门。一位夫人?应该说是一只鼻子,一只后面跟着一位夫人的鼻子。因为我一生中从没见过这样的鼻子,硕大,无边,尖利,如同一只鹳嘴向我直刺而来。
接着便到了马路上。马路?毋宁说是蜂拥直撞,地狱一般:钩子遍布,军刀挥舞,长矛林立,愤怒的公牛一般的人群奔突拥挤。汽车如同发疯的猎狗向我狂奔而来,行人跳向我又在最后一刻准确无误地避开,各种物体好像眼镜蛇似的,直冲我的脸跳将过来。我成了一种普遍的、明显的和仇恨的对象。
最终,我得救了,折叠起来的眼镜消失在了衣兜里。哦,多么柔和!哦,春天!行人和汽车毫无起伏地滑行而过,好似反映在帘幕上的影子。建筑物构成了画在同一平面上的一幅无害的背景。妇女们又重新变得温柔可人,好似在时尚杂志的页面上一般变换着位置。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首先,是为了友好的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与握成拳头准备打人或至少是咒骂的手的对立。但尤其是微笑,这是所有动作中最平面而又最适宜二维空间的动作:嘴向两边咧开,眼角皱起。这就是平面生命的绽放。孩子深谙此道,为了在做鬼脸时创造出第三维度,他便伸出舌头,这恰好构成了微笑的对立面。
弗兰西斯·培根和拉乌尔·杜飞 。眼镜把我投入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世界中。摘下眼镜,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飞画幅中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和轻快的鸟儿。
注:①弗兰西斯·培根(1909~1992),英国画家。拉乌尔·杜飞(1877~1953),法国画家和设计师。
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
                                                                                  
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
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w_w

 
 
 
 
 
 
 
 
 
 
 
 

(1)培根的绘画风格:

 
 
 
 
 
 
 
 
 
 
 
 

(2)杜飞的绘画风格: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单眼和双眼观察产生的两种视觉对比,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既体现了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讽喻。
B.作者娴熟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我”摘下眼镜前后所看到的两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表明作者对平面生活的适应与赞美,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
C.本文不同于一般叙事、抒情散文,它运用寓言的表现形式,借助虚拟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散文写作的一般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D.本文最后四段通过形象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世界给人的荒诞恐怖与矛和愉快的不同感受,而引经据典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语言独特,风格鲜明,简朴中显灵魂,明快中见厚重。开篇的对话貌似漫不经心,实则逻辑严密;内容略显奇异怪诞,态度则一本正经,令人忍俊不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共18分)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1)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2)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注]
(3)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4)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5)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6)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段内引语均出自苏轼词《临江仙》。
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的“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2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两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庸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入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儿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己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准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两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粱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
武帝陵下,铜驰、石犬各二。”任坊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令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曾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其体方位。
C.已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喜欢把艺术表达的方式比喻为艺术语言,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也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所谓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剪刀,几张纸片,其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种种形状,其形式的制约性很大。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长来。
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工具的限制,不长于表现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的所谓“第三空间”,就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另辟天地。它偏偏是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物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的剪影式形象,无限的空间象是被“压扁”在一个平面上。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持两度空间观念的剪纸在观察对象时更注重于其“轮廓”,借体现在轮廓上的形态、动势等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还需要各种细节,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等使之充实、丰富、美化。拿农村大娘的话说“先铰个大样,再刻”。剪纸的艺术效果最后正落在这个“刻”上。
值得注意的是,剪纸的“刻”一方面要用圆卷形、水滴形、锯齿形等近乎符号的程式手法再现诸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之类的“形”,更着重于各种程式的点、线、面在平面布列错落中求得节奏关系。
剪纸多以单纯为美。细细品位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单纯而失丰富易单调,丰富而失单纯则紊杂。这是多样统一的艺术辨证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装饰目的决定了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它们像一曲曲无标题的音乐,以音律节奏使人陶醉,虽然不一定说出它是什么,而艺术韵味却是无穷的。
由于以上种种特性,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就别含新意。常态下的“准确”,是指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用两度空间的剪纸造型是各种形式在平面布白中的最佳构成,作者功夫深浅就在于能否把握或接近这个最佳值,其次才是合科学性。因此在剪纸艺术造型看来很合适很“准确”的形象,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看来却是“变形”的。剪纸造型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更趋于写意而不在写实,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点、线、面在平面布列关系中的最佳值为尺度,采取意象的、夸张的、象征的、装饰的乃至抽象的手法去直抒其美。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生活原型可以完全服从艺人手中那一方小纸片,作适合纹样式的分布。
下列选项中关于“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剪纸艺术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不长于表现物象的第三空间。
B.作者眼中的物象没有体积和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
C.剪纸持两度空间观念,它借体现在轮廓上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
D.剪纸的“刻”用各种点、线、面求得节奏关系,更着重用符号化的程式手法再现物象的“形”。

下列不属于 “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别含新意”的理由的一项是()

A.由于工具的限制,剪纸艺术用平面眼光去看世界。
B.剪纸多以单纯为美,并且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
C.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其装饰目的而具有装饰性。
D.用两度空间造型的剪纸,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来看一定是“变形”的。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剪纸造型中的“准确”和常态下的“准确”一样,首先要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然后再根据需要作适当变形。
B.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装饰性。在剪人物时,会很留意衣纹的花饰,虽然不一定看出它们就是衣纹,但却求其艺术韵味无穷。
C.剪纸中,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这说明剪纸造型采取了意象的、夸张的手法,在写形、写实中,实现传情、写意的目的。
D.形形色色的剪纸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有代表性地刻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墓柳
王宗仁
青藏高原上的许多地域被人称为无人区。其实这已经是一页揭过去的旧皇历了,早些年的无人区如今已经有了人。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到目前为止,不少的无人区仍然没有树,一棵树也不生长。
青藏公路通车至今已经50多年了,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怀里抱着春天和梦想,以柔情万种的爱心绿化戈壁,滋润雪原。即使在那些四季冰冷的石滩里,也会有绿色的生命尽情地穿行在春天的阳光里,丰满动人。高原人的思想长成了树,他们的双手开出了花。荒滩绿了,他们的容颜却老了。
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一个美丽的故事流传了几十年……
那一年,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树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戈壁滩变得翠翠的绿,好像画家涂抹出一幅生动的水彩画。风吹的原野,回声寂静。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狂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也添一片幼叶。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有人问: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他开怀一笑:望柳成荫嘛!
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蹿高了一节。小苗,北风迎面吹来,是一种痛苦;迎着北风走去,是一种幸福。
毕竟它们是正在成长中的柔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有时残雪睡在枝上,有时暴风睡在枝上。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人站在远处就难以瞅见其真面目。这样的事也难免不发生:它们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瀚海孤树,林中一木。
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 它们死了,卷起的风叶还噙着太阳唇边的乌云。
这似乎是预料中的事。但是人们还是难以接受。它们走时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言。
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枝上拧下柳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慕生忠发现了,狠批那小子一顿:你他娘的乐什么乐。都死人了,你还高兴得屁眼都颠出来了。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
他说的死人,是指那些死去的树。在戈壁滩,人和树的生命同样宝贵。
之后,将军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深情无限地看了好久,说:“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于是,沙滩上就出现了一个土丘,埋葬着三棵柳树。人们称之为柳树墓。
给柳树举行葬礼完全是大家的自由行为。有十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悄然地望着外面……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寂寞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高原人却没有遗忘它。
人们仿佛不觉得这三棵柳树已经离开高原到了另一个世界。它们还活着,蓬勃生机地给格尔木新城增添着春色。有人不断地给那土丘上浇水。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水,温暖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
谁是浇水施肥人?慕生忠。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有心人唤醒了死去的柳树。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
啊,柳树!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怜悯的心唤来的柳!
后来,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猎猎它依然站立。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
墓柳也像个战士。
墓柳接受过无数路人投来的目光,这些目光多是赞许,也有不以为然的嘲讽。嘲讽什么?嘲它孤独?讽它清高?它对不以为然者亦不以为然。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失着。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的……
(摘自《羊城晚报》,略有改动)
第一段与文中刻画的人物慕生忠将军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怀里抱着春天和梦想。
答:
(2)高原人的思想长成了树,他们的双手开出了花。
答:
文中叙写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这个故事表现了慕生忠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
文中是怎样表现慕生忠将军的形象的,请对其主要手法进行简要说明。
答: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蓝牙”(Bluetooth)本是十世纪统一了丹麦的国王的名字,现取其“统一”的含义,用来命名意在统一无线局域网通讯标准的蓝牙技术。1998年5月,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等五家著名厂商在联合开展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活动时提出了“蓝牙技术”这一概念。蓝牙技术是一种提供短距离无线传输的应用技术。这五家厂商力图使蓝牙技术能够成为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这种全球统一的标准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蓝牙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的最后10米,将像一种无处不在的数字化神经末梢一样,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各种信息化设备都“无线”地连接起来。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移动电话与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以及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设备连接起来,从而甩掉常用的有线通信电缆;同时形成一种个人身边的网络,使得身边的各种信息化的移动便携设备都能无缝地实现资源共享。
因为其开放性,蓝牙技术目前只是一个规范,还没有成为行业标准。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之间互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蓝牙技术本身具有很多优势:蓝牙一般工作在不需交纳费用的全球通用的工业、科学和医疗频段即2.4GHz 的ISM频段上;可实时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调频和纠错编码技术,蓝牙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在配备了蓝牙的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更加可靠的通信。另外,蓝牙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可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如WAP、GSM等,引入身份识别后可以灵活实现漫游。而且蓝牙设备功耗低,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对人体危害也小。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蓝牙技术在手机、耳机、PAD、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机等设备上都有应用,也正应用于无线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安全产品、消费娱乐、汽车产品、家用电器等诸多领域。就蓝牙手机而言,它可以很方便地和电脑连接,实现文件互传,除了图片、铃声和Java小游戏外,一般的文档也能传到蓝牙手机中,这样就可以把蓝牙手机当成U盘使用了。蓝牙手机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笔记本电脑无线连接,让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成为现实。两个同样持有蓝牙手机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交换名片、电话和手机铃声,或者无线联机游戏。再加上相匹配的蓝牙头盔、蓝牙眼镜、蓝牙外套等等一系列产品,蓝牙的无线优点可以让你尽情体验魅力时尚的新生活。
随着蓝牙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逐渐解决制造成本、统一标准和工作的安全性等三个主要问题后,各种蓝牙产品将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并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下列对蓝牙技术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蓝牙技术是用丹麦国王名字命名,意在统一无线局域网通讯标准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
B.蓝牙技术是由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联合提出的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
C.蓝牙技术是信息设备间及信息设备与网络间的一种短距离无线化通信传输应用技术。
D.蓝牙技术是一种能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各种信息化设备连接起来的无线通信标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作为一个规范,蓝牙技术还没有成为行业标准,不同品牌及型号的设备之间互通还存在一些问题。
B.应用蓝牙技术,信息设备间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互联,实现方便、稳定、可靠、安全的无线通信。
C.用户不必缴纳任何频段使用费用就可在全世界通用的工业、科学、医学频段上使用蓝牙设备。
D.蓝牙技术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可以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引入身份识别后可以灵活实现漫游。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牙设备功耗低,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在解决了所面临的标准化这一最重要的问题后,其发展和推广将是无障碍的。
B.基于蓝牙技术,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能够随时随地接入打印机、数码相机、记录仪、摄影机等办公设备,从而组成便捷的移动办公室。
C.目前,蓝牙技术在手机、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机等设备上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促进了生活、工作质量的提高。
D.随着蓝牙技术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拓展,同时,它也会给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