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日~17日,中国侨联主办的“五洲同春”文艺晚会在加拿大、美国的六场演出,场场成功、场场精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广西贵港市采取了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链: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 )
A.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
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对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
B.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
C.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