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1-12题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 | B.水分 | C.土壤 | D.光照 |
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A.蒸发量大 | B.多虫害 | C.地温低 | D.太阳辐射强 |
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如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 |
老年人口比重大 |
B. |
老年人口数量大 |
C. |
劳动人口比重大 |
D. |
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 |
经济规模 |
B. |
经济发展趋势 |
C. |
人口规模 |
D. |
人口职业构成 |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 |
光照 |
B. |
热量 |
C. |
水分 |
D. |
土壤 |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生长季较长 |
B. |
有机物积累多 |
C. |
土壤肥力高 |
D. |
物种多样性高 |
目前,江苏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高铁(各类型动车组)市市相通。如图为“江苏省高铁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江苏省高铁选线途经哪些城市,常有多种优选方案,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
替代交通方式多样 |
B. |
城市等级体系完善 |
C. |
人口流动方向多变 |
D. |
城市发展比较均衡 |
(2)徐州至苏州的高铁线基本与京杭运河走向一致,主要考虑的是( )
A. |
已有城市分布格局的影响 |
B. |
能够避开大型湖泊的影响 |
C. |
京杭运河对铁路工程影响 |
D. |
利于铁路与京杭运河联运 |
(3)未来构建覆盖更广的江苏全域高铁网,其主要目的是( )
A. |
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
B. |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C. |
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 |
D. |
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 |
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如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
A. |
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 |
B. |
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 |
C. |
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 |
D. |
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 |
(2)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 )
A. |
“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 |
B. |
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 |
C. |
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 |
D. |
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 |
(3)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 |
人口扩散迁移 |
B. |
交通工具变化 |
C. |
文化语言交流 |
D. |
聚落规模扩大 |
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
A. |
村寨布局 |
B. |
洪水威胁 |
C. |
地形坡度 |
D. |
方便劳作 |
(2)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
A. |
日常使用频率高 |
B. |
远离村民的住宅 |
C. |
便于接待外村人 |
D. |
建筑成本比较低 |
(3)该村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恢复村寨传统特色的最大挑战是( )
A. |
街巷景观还原 |
B. |
传统住宅修缮 |
C. |
精神家园重塑 |
D. |
基础设施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