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食货志》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节级转动,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此甚利也。”据此判断我国古代史书“食货志”记述的主要内容是
| A.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 | B.京城的迁移和变化 |
| C.社会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的演变 | D.山川河流的走向 |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
|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
|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 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
| 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
1984年10月22 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 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
| 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 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 |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
|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
|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
|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
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
| C.实现民主政治 |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