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微生物群体对有机物有分解作用。下图所示为一种新的有机物吡啶羧酸(分子式为C6H5NO2)进入水体后被微生物分解的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该有机物第二次进入该水体的时刻。回答下列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较,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有一定的延迟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吡啶羧酸太少,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的碳源和氮源不足 |
B.吡啶羧酸加入水体后诱导微生物基因突变需要一定的时间 |
C.吡啶羧酸诱导产生分解吡啶羧酸的酶需要一定的时间 |
D.水体微生物群体细胞中代谢产物的积累使酶活性降低 |
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
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lNl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Hl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
下列各项中,与效应T细胞的形成有关的一组是()
A.造血干细胞、T细胞、B细胞、抗体和抗原 |
B.造血干细胞、吞噬细胞、宿主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 |
C.造血干细胞、胸腺、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
D.造血干细胞、胸腺、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 |
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右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