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两个地区略图,回答5~8题。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 | B.热量不同 | C.降水不同 | D.地形不同 |
平原P、Q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A.都临海洋 | 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
C.同属地势低平的三角洲 | D.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
下列关于平原P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
B.生长季节短,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
C.黑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稻种檀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 |
关于图乙所示地区农业发展及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
B.因河、湖众多,地势平坦,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
C.该地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 |
D.该地水热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 |
图为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播种面积统计图,读图回答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A、新疆、湖北、安徽、河北
B、河北、湖北、安徽、新疆
C、新疆、安徽、河北、湖北
D、安徽、河北、新疆、湖北
2、下列四种经济作物适合在甲省种植的是
A、甘蔗
B、黄麻
C、甜菜
D、花生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题。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表(2006年)
省(区)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
① |
34.3 |
532.5 |
1865.8 |
15.8 |
② |
53.5 |
1539.1 |
727.9 |
15.0 |
③ |
51.9 |
542.4 |
404.4 |
0.4 |
④ |
31.1 |
361.0 |
184.6 |
2.0 |
1.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模型试验,可以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合理性。下表为降水量在60mm/30分钟时,“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读表回答题。
植被覆盖率 (%) |
径流量 (mm/30分钟) |
入渗量 (mm/30分钟) |
产沙总量 (g) |
减流效益 (%) |
减沙效益 (%) |
100 |
9.77 |
50.23 |
0.85 |
80.78 |
99.30 |
85 |
20.46 |
39.54 |
1.52 |
59.75 |
98.77 |
70 |
27.31 |
32.69 |
4.34 |
46.27 |
96.48 |
60 |
38.24 |
21.76 |
24.11 |
24.77 |
80.41 |
40 |
41.91 |
18.09 |
57.29 |
17.53 |
53.45 |
20 |
42.44 |
17.56 |
88.75 |
16.51 |
27.89 |
0 |
50.83 |
9.17 |
123.07 |
0 |
0 |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C.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
D.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
2.在植被覆盖率变化幅度相同条件下,同时对减流减沙效益影响均较大的植被覆盖率变化范圈是()
A.20%~40% B.40%~60% C.60%~70% D.70%~85%
乌兰布和地区地势低平,引黄灌溉率为60%以上,经过近20年来的土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近一倍。读图分析回答题。
1.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沙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水土流失
C.沙漠化、盐碱化
D.水源短缺、植被破坏
2.欲对此地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更状况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和测评,所需最佳的材料或技术手段为()
A.1:20万比例尺卫星遥感图像、GIS
B.1:50万比例尺地形图、乌兰布和土壤类型分布图
C.乌兰布和土壤类型分布图、1:20万比例尺卫星遥感图像
D.GPS、GIS
读1984—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回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