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族主义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情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民族国家逐渐建立与发展,并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工业革命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由此形成了国民经济,国内经济联系紧密,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凸显了民族国家的重要性。霍布斯鲍姆说:“经济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显然是依国家的疆界而定。尤其是19世纪,经济基本上是以国家为单位所进行的国际贸易,而非以国际大都会为单位的世界模式。”
大机器生产以其巨大的力量摧毁了农业社会的乡村、行会等等各种共同体,人口自由流动,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已经习惯了的共同体环境,感到无助和恐惧,选择了民族共同体作为新的寄托。
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人口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中,生活方式趋于同质化,人们相互之间的差异减少,便于民族主义传播和彼此相互认同。
铁路等新的交通运输工具促进了在欧洲范围内的人员流动,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加深了人们对自身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区别认识。报纸、杂志、广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兴起,教育逐渐普及,便利了民族主义的传播。此外,统治者也利用民族主义,进行社会整合,加强人们对政权的认同,调动全民族的力量投入到激烈国际竞争中。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形态远比西欧完备。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民族的概念。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自身民族主义的特点。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三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 要想动员一种强大的大陆性天佑民族主义并不难。每当美国士兵在执行联合国任务牺牲或被俘时,每当总统为美国军事力量介入的对外政策而痛苦时,每当贸易谈判威胁要支持美国的对手时,一种独特的美国使命感就会在背后出现,使美国人感到实现民主和自由是他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问题: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民族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⑵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有什么特点?
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在“民族主义”发源地的西欧战后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⑷依据材料四揭示美国式的民族主义本质,列举其在战后的表现。(4分)
⑸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如何理性地对待民族主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往今来,看似“另类”的人和事往往代表着新事物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异域碑文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撰文是另一官员徐继畬,碑文写到:“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首哉!”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对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酋十分恼火,遂将徐继畬、毕永绍罢官。
——据张建伟《近代化细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徐继畬等人举动“十分恼火”的原因?
材料二状元办厂经商
状元经商,估计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发出“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了结于此”的感叹后)宣布弃官经商,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
——摘自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
“世人皆言外洋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张謇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张謇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促使他弃官经商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公务员下海
1984年10月,广东顺德人潘宁辞去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成立了一家乡镇集体企业“珠江冰箱厂”,生产“容声”牌冰箱。五年后全国冰箱市场形成“北海尔、南容声”的双雄格局。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中专程到厂视察,发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邓氏格言。1996年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并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摘自新浪网
(3)据材料指出潘宁所办企业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予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
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三位历史人物对“法制”的认识说明了仆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及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许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和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分析材料兰宪法对法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
(3)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 17— 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界,顿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斌鼓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立而道生 …… 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趁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桓宽 《盐铁论》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承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仍然是国家。”
——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四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1933年6月16日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规定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等
1935年7月5日
颁布《全国劳资关系法》,规定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1938年6月25日
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
(2)材料二、三的政策分另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分析材料二经济措施的作用。
(3)根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向题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历史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上图包含的历史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只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这一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