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在其对华政策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
B.主张和中国建立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 |
C.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
D.阐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
D.人类政治文明![]() ![]() |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
“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汕头某校张老师作为一位“老三届”,他最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文革中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B.参加红卫兵,串联去北京 |
C.学校搞“教育大革命”,学习之余要参加生产劳动 |
D.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并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
“火花”是指火柴盒上的贴画,在方不盈寸的火花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忠实地记载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变迁。右图是汕头利生火柴厂的一枚“火花”,其反映的主要历史时期是
A.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B.大跃进时期 |
C.三大改造时期 | D.文革时期 |
近代某一时期重庆餐饮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据统计,这一时期重庆共有餐馆260多家,其中外地餐馆150多家,占60%,远远超过本地餐馆,而且各大菜系,几乎无所不包。下列就这一时期重庆餐饮业的变化,分析最为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在中国兴起 |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外来军阀部队带动重庆地区餐饮业变化 |
C.甲午中日战争后,重庆被迫开放通商,西餐馆大大增加 |
D.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导致重庆餐饮业消费群体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