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中所示的两种农具的相似点是( )
①靠人力操作
②利用畜力
③用于农业灌溉
④重要的水利工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 B.礼乐与法制并举 |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
B.《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
C.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
D.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 |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
约翰·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是指
A.议会 | B.法院 | C.内阁 | D.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