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右图《乾隆二十五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
B.落后于世界潮流 |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是其深层原因 |
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进攻比率 |
武汉会战前 |
日方 |
百分之九十四 |
中方 |
百分之六 |
||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
日方 |
百分之五十六 |
|
中方 |
百分之四十四 |
||
日军每日前进 公里数 |
武汉会战前 |
四十公里 |
|
1939年底 |
二百公尺 |
||
1940年底 |
不进反退 |
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