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情境二: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情境三: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的历程,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续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零售环节市场调节所占比例变化和GDP增长情况图
注: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国家逐渐退出一些适合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
材料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重视经济运行质量,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家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企业所得,实行税收优惠,以各种手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李克强指出,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两个图表有什么内在联系?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我国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依据。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怎样做才能达到材料三所提的要求。
2014年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闭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意志和决心是一贯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取得新成效,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对于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我们实行的是”零容忍“。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不论职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就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而且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力”。
运用有关政府的知识,谈谈我国是如何防止滥用权力,对权力进行监督的?
阅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全国两会闭幕至今已满一月,新一届中央高层频就国计民生发声,不仅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也被普通民众口耳相传。3月23日,习近平在访俄期间指出,“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要通过交流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4月9日,习近平在海南三亚考察期间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3月17日,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提出“要用开放促进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
按照新一届领导人的上述要求,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
材料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人民享有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新疆人民始终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材料二 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组织、策划、蓄意制造的 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致29人死亡,1 43人受伤,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且严重危害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材料三 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受党中央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率领中央工作组,连夜赶到云南指导处置工作。 云南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打击、果断处置,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犯罪分子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以上材料体现了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2013年1月以来,我国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面积一度达到143万平方公里,雾霾天气甚至波及周边国家。这些地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这次雾霾天气直接原因是该时间段冷空气较弱和持续干旱,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严重。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考量着党和政府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智慧。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1989年全国人大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地方GDP的增长,环境监管有名无实,环境法的实施处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状况。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一些企业长期违法排污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我国司法制度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障较为贫弱,在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时,司法机关往往无法有效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环境保护的具体过程中,公众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导致公民在环保的方面积极性受到打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依法进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