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八世祖承,永嘉之乱,讨陈敏有功,封柴桑县侯,除宜都郡守。寻卒官,子孙因居江陵。父高之,梁山阴令。懔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梁普通六年,举秀才,以不及二宫元会①,例不对策。及梁元帝镇荆州,谓长史刘之遴曰:“贵乡多士,为举一有意少年。”之遴以懔应命。即日引见,令兼记室。尝夕被召宿省,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诘朝呈上。梁元帝叹美之。及移镇江州,以懔为刑狱参军,兼掌书记。历临汝、建成、广晋三县令。遭母忧去职。哭辄呕血,两旬之内,绝而复苏者三。每旦有群乌数千,集于庐舍,候哭而来,哭止而去。时论称之,以为孝感所致。梁元帝重牧荆州,以懔为别驾、江陵令。及帝即位,擢为尚书侍郎。又手诏曰:“昔扶柳开国,止曰故人,西乡胙土②,本由宾客。况事涉勋庸③,而无爵赏?尚书侍郎宗懔,亟有帷幄之谋,诚深股肱之寄。从我于迈,多历岁时。可封信安县侯,邑一千户。”累迁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吏部尚书。初侯景平后,梁元帝议还建业,唯懔劝都渚宫,以其乡里在荆州故也。及江陵平,与王褒等入关。太祖④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孝闵帝践阼,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数蒙宴赐。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注:①二宫元会:此指皇帝及太子在元旦朝见群臣的会议。②胙土:帝用来赐封功臣宗室、以酬其勋劳的土地。③勋庸:功勋。④太祖:“太祖”及下文的“孝闵帝”“世宗”分别指北周太祖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宜都郡守,寻卒官寻:不久。 |
B.梁元帝重牧荆州牧:统治。 |
C.唯懔劝都渚宫都:定都。 |
D.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刊:刊载。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从侧面表现宗懔出色才华的一项是( )
①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②之遴以懔应命。即日引见,令兼记室。
③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
④每旦有群乌数千,集于庐舍,候哭而来,哭止而去。
⑤亟有帷幄之谋,诚深股肱之寄。 ⑥梁元帝议还建业,唯懔劝都渚官。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宗懔从小就文才出众,开口讲话引经据典,被乡里人称为“小儿学士”;梁元帝让他撰写《龙川庙碑》,他一夜写成,第二天早晨呈给皇上,得到皇上梁元帝的叹服赞美。 |
B.宗懔很有孝心,“遭母忧”时他悲痛欲绝,每次痛哭都引得数千只乌鸦落在他家的屋顶上,待哭声停止才飞走,当时的舆论都称颂这件事,认为这是宗懔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
C.梁元帝即位后,对宗懔作了高度评价和赞美,认为有辅佐之功,封他为信安县侯,赐一千户的封地作为食邑;此后,又连续晋升宗懔为吏部郎中、五兵尚书和吏部尚书。 |
D.后来,北周太祖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都很看重宗懔,世宗宇文毓更是多次宴请他。宗懔在保定年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母忧去职,哭辄呕血,两旬之内,绝而复苏者三。
(2)太祖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
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凶:年成不好,饥荒。 |
B.数罟不入洿池洿:池塘。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起来。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开仓赈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 |
B.弃甲曳兵而走吾尝终日而思矣 |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
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在对话开始之际,一上来就针对梁惠王的错误观点直接进行反驳,语言犀利,不留任何余地,从而占据对话的主动性。 |
B.孟子的文章善用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也增强了论辩的效果。 |
C.孟子善于设喻,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把抽象道理形象化,使说理显得生动化。 |
D.文中末段仁政理想图景与暴政虐民情形的对比,形成极大的反差,对比之下,突出了仁政前景的美好,也突出了仁政治国的必要性。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性至孝。早 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有丹李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曾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轻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阙朝会礼,请免祥官。诏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遂寝光奏。泰始五年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谮:中伤 | B.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檄:征召 |
C.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亏:损失 | D.遂寝光奏寝:止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双鲤跃出,持之而归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
B.①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①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②夫晋,何厌之有 |
D.①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②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下面能够表现王祥“笃孝”、“清达”的一项是( )
A.①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②州界清静,政化大行 |
B.①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②为具车牛,祥乃应召 |
C.①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②拜太保,进爵为公 |
D.①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②顗遂拜,而祥独长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祥非常孝顺。尽管继母对他比较苛刻,但他仍然秉持孝道。继母在冬天想吃活鱼,他甚至要解衣破冰捉鱼。继母去世,他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憔悴,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 |
B.王祥有治政才干。他受徐州刺史吕虔的委托,处理徐州政务。当时徐州盗贼遍地,经过王祥的多次征伐,打败盗寇,徐州境内得以安定,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时人都歌颂他的功绩。 |
C.王祥很清高。在汉末逃避战乱中,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做官。后来,在武帝时代,王祥和荀顗一同前往拜谒武帝,荀顗跪拜,而王祥竟然独自拱手长揖,对此,武帝很敬重他。 |
D.王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得到重用。王祥因为自己年迈体弱,多次上书请求让位,而武帝不准许。当御史中丞向皇帝请求免去王祥官职时,晋武帝还下诏书称赞王祥是国家元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上。(共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执此以朝 |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
C.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今已亭亭如盖矣 |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室西连于中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陈胜者,阳城人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C.客逾庖而宴 | 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某所,而母立于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A.而母立于兹 | B.久不见若影 |
C.汝姊在吾怀 | D.先妣抚之甚厚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越过厨房赴宴,很不方便。 |
B.家中的老婆婆曾是作者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 |
C.作者的母亲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饥。 |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和平凡场景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译文:
(2)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3分)
译文:
将《寡人之于国也》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家畜 |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责怪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 | B.弃甲曳兵而走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C.王好战,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尽力,孟子却认为他做得还远远不够。 |
B.孟子批评梁惠王作战胆怯,却五十步笑百步,是不能使国家强盛的。 |
C.孟子所谓的王道是指爱民、教民、富民,而梁惠王更崇尚霸道。 |
D.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委婉地批评了梁惠王的过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