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 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两项是 ( )( )
A.“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反映了在战乱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冷漠的帐房先生又乘人之危,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陷入了极度的生活困窘之中。 |
B.从大足考察回来后,林徽因因劳累、风寒,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说明野外考察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 |
C.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因为音乐是他们夫妇俩的药品和粮食。 |
D.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书籍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从这些书籍中她重新汲取到了力量。 |
E.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为她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在林徽因最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她走过这一段人生之路的?请简要分析。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
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抻面条
许行
他特别喜欢吃面条,一天三顿也不厌,不过这可不是粮店里卖的那种面条……
小时在家里母亲给他擀面条,一碟鸡蛋酱,一盘芽葱,或者黄瓜,水萝卜等小菜,他吃得真香!以后结了婚成了家,妻子摸到了他的脾气,比母亲还下力给他做面条吃。她能擀、能抻,抻出来的面条要粗有粗,要细有细,比从模子里轧出来的挂面还匀溜,吃起来硬实、筋叨、口感好,就是到了肚子里也觉得舒服。
不幸,妻子比他先走了。他也六十大多了,但身板硬实,牙口好,还是爱吃抻面条。现在续了个后老伴,这个五十刚过的小老太太,就只给他买挂面吃,吃起来真败口!
星期天女儿回来了,一看爸爸瞅着挂面条眼晕、不下筷……她把爸爸的饭碗端过去说:“你等一会吃。”便扎起围裙下了厨房。和面、揉面、饧面、抻面……大约半个多钟头后,一碗面条端到了爸爸的面前。他一惊,女儿什么时候也学了母亲的手艺?这回他吃着嘴里香,肚里苦,他想起前妻,眼泪含在眼眶里……
这一切后老伴都看在眼里,心中很不是滋味。第二天,她吃罢早饭,便提了一盒点心,到饭馆去向抻面师傅学习。学和面,学揉面,学饧面,学抻面。
抻面这道关最难过。她人老了,手脚笨了,力气也小了,怎么也弄不到抻面师傅那么灵巧,不是粘连,就是断条,二斤面未抻完便一身汗了。她不得不出个高价,匀了一斤抻面条回去。
老头子离休后搞史志,天天到班上去。午间回来,一碗抻面摆在面前。
“啊,小凤(他女儿)来了?”
“没。我给你抻的。”
“你也会抻……?”
“你别隔着门缝看人。”
老头子吃得很香,这面条跟过去妻子抻的差不多。
“想不到你还有这两下子,这跟她过去抻的一样……”老头子一高兴,有点说走了嘴。
老太太听了当然有点不是味,这老家伙总想着他的前妻……不过,这毕竟是赞美她,把她说成跟他前妻一样,有啥不好?于是,也很高兴。
第二天老太太练抻面就更来劲了,她先到饭馆去学一通,又在家里自己和面苦练。可翻来覆去还是抻不好,这大概得费点功夫,不到十天半个月出不了徒……眼看就该做午饭了,没办法还得跑到饭馆去匀人家抻好的面条。好话说了一筐,勉强按成碗的面条价格匀了一斤回来。呵?一上楼房门开着,老头子回来了。
这回露馅啦!
“唉,没想到吃一口饭,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老头子明白了后有些过意不去。
抻面条煮好后,老头子只吃了半碗。不知怎么的,他心里老觉得这抻面条味道有点不对了……他说:
“以后咱们吃烙饼吧!”
这天夜里老太太偷偷抹了半宿眼泪。又一个星期天,老头子女儿回来了。她又要动手给爸爸做抻面条,老太太一把揽过去说:
“我来!”
“老头子和女儿都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老太太熟练的抻面表演。
老头子这晚心情激动,喝了两盅洒,不免亢奋起来,上床后毛手毛脚帮老太太脱衣服,待脱下衬衫,他怔住了,天哪,老太太两条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了……他一切全明白啦。心中震动非常,紧紧地搂着老太太,眼含热泪,不胜爱怜地抚摸她的胳膊:
“唉,这该死的抻面条呵!……”“冰糖葫芦”模式是小小说常用的结构模式之一,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以避免叙述混乱,达到结构清晰、策划明了而合乎情理的目的。请你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冰糖葫芦”的结构模式。
小说主人公面对续妻的情感态度,在文中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人情美、人性美历来是小说的主题。请你就这篇小说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书籍、影视作品谈谈人情美人性美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事实上,所有辛亥志士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宣战的战斗队伍。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辛亥志士的共同品格。女革命家秋瑾在致友人信中表示了这样的信念:“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父亲写下了这样的诀别书:“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
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在辛亥志士的心目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数万万同胞为实体的具体存在。真诚地热爱、关怀人民群众,深切同情劳动群众的苦难,为人民谋取幸福,是他们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他们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时,他们回答说:革命正是为了建设,“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推翻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我们只要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孙中山先生本人,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从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到“以俄为师”,从依靠某些军阀势力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始终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前进。同时,辛亥志士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早在1904年,孙中山在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中就满怀信心地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他们坚信,一旦革命成功,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类似这样的言论,在革命派其他人物的口中也屡见不鲜。
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09月20日),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 |
B.清王朝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还向帝国主义列强俯首称臣。 |
C.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明鲁迅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有着执着不屈的追求。 |
D.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孙中山认为“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 |
E. “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当时社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列关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的表述,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 |
B.为了振兴实业,成立了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
C.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
D.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作者认为百年前的这场辛亥革命,有哪些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根据第二段画线的“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句子,请说说辛亥志士们之前的爱国主义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听雨
聂鑫森
自然界的万千色彩、姿仪和声音,诱发着我们感觉的灵敏,也丰富着我们的心境和意绪。当我们久住高楼林立的城市,喧嚣和浮躁,日日如大潮澎湃,席卷着我们的身心,于是感觉变得迟钝,情绪变得单调,也就少了许多人生的乐趣。
比如说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或细密绵软,或粗重急促,衬在何种背景上,击触着什么物件,又因不同年纪、经历和情愫的人在听雨,于是就因雨而生发出独特的感受。
杜甫听出了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馨;孟浩然听雨而萌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怜惜之意;李商隐从“巴山夜雨涨秋池”中,体会到友情的珍贵;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激发的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襟怀。南唐李后主李煜的亡国之恨及凄凉,尽显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的哀唱中。
而现代作家郁达夫,在西湖“楼外楼”把酒遇雨,想到的是历代名人在西湖留下的身影和诗文,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欧阳修、秋瑾……于是雨中西湖令他感慨万千:“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在城市听雨,承受物多是钢筋、水泥、沥青、砖石,声音自然是单调而呆板的。记得小时候在古城湘潭听雨,长长的小巷,庭院中的天井,砖木楼房的青瓦、镜瓦、木晒楼,屋檐下导水的木枧、竹溜筒,雨水击打和流淌在它的各个部位,鸣响出各种不同意味的声音,古典而又纯和。可惜这些年来,小巷和砖瓦楼房几乎消损一净,那种雨声再也听不到了。我曾写过一篇很诗化的小说《怀念一种声音》,在新旧对比中,隐隐透现一种对现代文明“欲说还休”的惆怅和喜悦。
人们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倡导城市的园林化,构建社区的生态环境。我所栖息的城市株洲,全力推行“四化”:绿化、亮化、美化、数字化。工厂与山形水势相依,道路为绿荫花影所掩,楼房立清风酥雨之间。既是一个城市品位的提升,又使市民时刻领受诗情画意的陶冶。
年前立春,年后暖日和风,我的住地康和山庄,一树树玉兰花洁白如雪,小池边的杨柳新芽串串,紫藤架上柔藤盘绕、花苞待放。忽然,“倒春寒”来了,大雨夹雪。这时候,自然没有客人来叩访,于是撑着伞到社区散步,宁静极了。玉兰花打落不少,柳芽瑟瑟卷缩。而农村正在忙着备耕,牛喂壮了,犁头、镰刀磨亮了。“倒春寒”正如人生的小插曲,自会很快过去,该干啥还干啥。听雨看雪归家,便写了一首七律:“丽日楼头酒半酣,癫狂雨雪倒春寒。玉兰初放花心冷,池水才苏柳眼残。酬酢稀疏车马阻,思量静穆砚笺闲。农家殷念田垄事,擦亮镰犁待好天。”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说:“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这当然是古人的某种生活形态。现代人要效法的,是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雨声中,做自己怡然而乐的事;体味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大自然声气相通。
让我们在下雨天,细细聆听和品味雨声吧。(选自2010年《散文精选》)在大自然中听雨会给人带来哪些好处?请结合原文回答
自古以来“听雨”就是文人墨客的雅事,文章多处引用文人听雨后留下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听雨”的感受真的与人的年龄、经历、感情等有关吗?请结合文章或自己的体验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答题。
植入式广告,又称植入式营销,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影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它其实是一种隐性广告。
据一些学者考证,植入式广告是与电影共生的。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后,就曾多次找商人提供产品做布景和道具用。之后,美国福特公司就有了向好莱坞制片商出租汽车拍摄电影的想法。一些电影史学家回忆,上个世纪30 年代,电影大师卓别林曾采用法国时尚女王可可·夏奈尔设计的服装。进入21世纪以来,影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开始呈现泛滥之势。影片《变形金刚》共植入了68个品牌广告,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恰如一位商界人士所言,我们正从一个营销沟通的“打扰时代”进入一个“植入时代”。
在一向重视艺术性的法国电影中植入广告近些年也开始大行其道。2007年法国电影《不要告诉任何人》制片方与美国雅虎公司签订植入式广告协议:电影在表现两位主角联络时使用雅虎邮箱发送邮件,而雅虎公司负责这部电影的推广宣传。韩剧植入广告的兴起是在本世纪初。在2004年一部名叫《火鸟》的电视剧中,男主人公被设定为一家MP3播放器生产企业的副社长,使得大众还比较陌生的MP3播放器成为流行时尚产品。
据分析,好莱坞影片中植入广告最普遍的是汽车产品。1974年上映的《007之金枪人》多次出现AMC汽车的镜头。在此后的许多动作大片中,丰田、福特和通用的产品时有登场。在《黑客帝国Ⅱ:重装上阵》中,两款凯迪拉克汽车和一台意大利著名的杜卡迪摩托车上演飙车大赛。除汽车外,电子产品广告也是好莱坞影视作品普遍植入的对象。在今年3月底播出的美剧《摩登家庭》中,刚刚上市的苹果公司新产品iPad平板电脑粉墨登场,想借这部电视剧的人气,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烟草和酒精饮料的身影也不断在影视剧中出现。好莱坞硬汉史泰龙曾从美国烟草企业布朗·威廉姆森那获得50万美元,用来在至少5部故事片中植入香烟广告。在美国HBO有线电视网制作的美剧《欲望都市》中,享誉国际的顶级烈酒品牌“绝对伏特加”成为重要内容。植入烟酒广告有时候甚至成为逃脱法律限制的一种方式。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在电影和电视剧上出现香烟和酒精饮料广告,但植入式烟酒广告却屡禁不止,导演总是以艺术至上为借口来搪塞。
在商业氛围浓厚的美国好莱坞,也有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和公益团体开始对植入广告泛滥提出质疑。一家名为“警惕广告”的团体认为,现在广告植入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许多此类广告与故事情节贴合得严丝合缝,会使受众受到无形影响,影视作品必须在开头或片尾处加以标注。韩国今年2月也出台了类似的法律。美国编剧工会也在2005年对公司强迫编剧为植入广告编写剧本的做法提出异议,工会认为这会使成千上万观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广告的狂轰滥炸。
在韩国一家媒体工作的具先生告诉记者,受众对于和剧情融合得较好、不过分露骨的植入广告,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是生硬的、突兀的广告,甚至对场景和剧情的观感产生了影响,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也有观众表示:“与其让演员拿着一个没有商标的饮料,还不如拿某品牌的产品更真实。”这说明植入广告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植入。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广告植入并不是“在柜台上放一罐可乐那么简单”。目前的植入式广告大体上分为四种运作模式:场景植入、对白植入、情节植入和形象植入。可以说,植入式广告虽然出现已有年头,但作为大规模、成体系的广告投放方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到底怎么植入才最好,各国影视产业和相关监督部门都在探索。
(选自2010年9月9日《参考消息》,有删改)对“植入式广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植入式广告是一种渗透式的广告形式,目的是让观众在不知道或不认为它是一则广告的前提下,加深观众对品牌的印象。 |
B.是与电影共生的植入式营销方式,厂家的产品或品牌开始从“打扰时代”进入一个“植入时代”。是一种隐性广告。 |
C.汽车、电子及烟酒等名贵产品和知名品牌广告是影视作品普遍植入的对象,许多此类广告与故事情节贴合得严丝合缝,会使受众受到无形影响。 |
D.运作模式多种,已经成为一种大规模、成体系的广告投放方式,利益驱动和品牌效应使这种方式大行其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好莱坞硬汉史泰龙曾从美国烟草企业布朗·威廉姆森那获得50万美元,用来在5部故事片中植入香烟广告。 |
B.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在电影和电视剧上出现香烟和酒精饮料广告,因为植入烟酒广告甚至成为逃脱法律限制的一种方式 |
C.韩国今年2月也出台相关法律,禁止产品或品牌公司强迫编剧为植入广告编写剧本的做法。 |
D.现在的广告植入并不是“在柜台上放一罐可乐那么简单”,这需要一番精心策划、精巧构思以求观众的接受。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观众沉醉于007詹姆斯·邦德惊险的英雄救美故事时,随时都会闪现购买剧中产品的冲动,那么他们就可以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电话选择007佩戴的OMEGA手表甚至他驾驶的BMW汽车。 |
B.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电影、娱乐、传媒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植入式广告从欧美正迅速向全球蔓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植入式广告将随着好莱坞大片而进入中国。 |
C.植入式广告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角落,不管是电视节目、电影中传达的还是网络中所兴起的,甚至生活中渐渐增多的植入式广告,都让我们觉得植入式广告近期必将取代非植入式广告。 |
D.植入式广告跑在电视剧和电影拍摄之前,成为影视产业的另一主要收入来源,有效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是指日可待之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胜利本是一种意外 [意大利]科里那
2002年韩日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上,日本队与土耳其队相遇,结果失败。
当终场哨音响起,先是10秒钟绝对的寂静,但紧接着4万名日本人爆发出长时间的、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土耳其人在场上庆祝的时候,许多日本球员流下了眼泪。
日本的那些球员、那支球队,得到的成绩超出了世界杯对他们的期望。他们有尊严地输掉了最后的比赛。我向这些尽管输掉了比赛,但是已经竭尽了全力去争取胜利的人,表达我的敬意。
我觉得,在当今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职业体育,在面对失败的问题上,人们没有对那些应该受人尊敬的失败者给予正确的评价。胜利,本来是一种意外的惊喜,现在却变成了常规。当然,我并不认为一个运动员应该以简单的参与为最高目标,我们应该努力地去争取胜利,只要是正当的。但失败并不是“反常”的,胜利才是“反常”的。
⑴为什么说胜利是“反常”的,是一种“意外”?
答:。
⑵“有尊严地输掉”是怎么样的输掉?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