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
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
低利率的诱惑和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让无数尚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了贷款买房。发放房屋低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按揭贷款便是次级货,次级货主要是对信用分数较低、没有收入证明或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3至7年的短期贷款。
风险也就由此产生。近年来,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大幅攀升的利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由于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金融衍生品放大危机。包括放贷公司、投行、资产评级公司、对冲基金在内的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危机冲击。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了。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出售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原始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担保债务权证等),这就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于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这正是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到全球的原因。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分散风险,但它的滥用则会导致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接一个失控。
监管政策的失误助长风暴。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他主导美国央行降低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监管机构的失职到了可笑的地步:华尔街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亏损投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
错误的股市政策推波助澜。美国证交会鼓吹实行“裸卖空”措施。“裸卖空”是投资者在向券商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在没购入股票之前就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卖出这些股票,待股价下跌时再买入股票,以获得利润。由于“裸卖空”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交易量可能非常大,会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裸卖空”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流动性,但很多“裸卖空”交易就是“赤裸裸打压股价后获取利润”,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
股市的剧烈震荡,加深了金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恐慌又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丧失。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再次在华尔街爆发。本文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双刃剑”,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投资银行利用各种手段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发出多种金融产品,使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 |
B.放大价值的金融衍生品被出售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个人,使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进行了转移和分散。 |
C.金融衍生品不断开发和放大价值,拉长了交易链条,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隐蔽,让人难以判断。 |
D.滥用金融衍生品分散风险会导致包括放贷公司、投行等在内的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人失控。 |
下列对“华尔街”金融风暴产生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率大幅攀升,房市大幅降温,带来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级贷危机爆发。 |
B.发展太快的金融衍生品放大了次级贷危机,使美国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冲击。 |
C.作为监管机构的美联储,在危机中推波助澜,贷款给信用低的人,有失职行为。 |
D.“裸卖空”的股市措施导致股市震荡,引发了投资者心理恐慌,信心丧失。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数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贷款购房的方式是受到了银行低利率的诱惑和乐观的经济形势的影响。 |
B.次贷危机能波及全球,是因为金融衍生品蕴含巨大利润,引起海内外投资者的疯狂追求,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 |
C.银行和证券公司不把亏损投资列入“资产负债表”,目的是欺骗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低息贷款的队伍中来。 |
D.“裸卖空”交易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这种交易有百害而无一利。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力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喘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个铺里。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有什么作用?
文章以“—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结尾,水到渠成而又让人深思,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多处描写达子香花的作用是什么
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中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无可比之处?请加以探究。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中的“积雪”有双重含义,既指自然界的积雪,又指人性的冷漠。 |
B.这篇文章表现了老哑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 |
C.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形象。 |
D.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
E.第⑦段中写到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有人接替了老哑巴的工作,表明作者已将老哑巴淡忘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予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从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动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因此,现代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
(节选自2011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关于“现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由心存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并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来回击全盘反传统思潮、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
C.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兴起的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
D.他们试图只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等资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
下列有关于“现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论局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评价,未能做到客观理性。 |
B.因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学术的精华。 |
C.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认识欠深刻,牟宗三“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
D.缺乏新时代对多元文化应有的包容胸怀和融摄气度,因而其理论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表现相当明显。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而张君劢、熊十力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 |
B.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新儒学系统化的表现,这两人是其各自学派的代表。 |
C.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干扰了冯友兰的‘精神反思”,这是造成其“新理学”理论局限的主要原因。 |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给“新理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我的叔父弗雷德
【德】海因里希·伯尔
①1945年以后的岁月不堪回首,只是我的叔父弗雷德,才使这段回忆留存在我心里。
②一个夏日的下午,他从战场回到家里,衣服上没有饰物,唯一的财物是一个锁得严严实实的箱子。他拥抱我的母亲,亲吻我的姐姐和我,喃喃地说:“面包、睡觉、烟草。”接着就往我们家的长沙发上一倒。在我的记忆中,他个子很高,躺下后比我们的沙发长出好多,这就使他不得不蜷曲两腿,或者干脆把腿伸到外边。这两种睡法都使他恼火,但他又觉得,这并不妨碍他在上面痛痛快快地睡个够。
③那时我14岁,是和那个我们称之为黑市的奇特机构进行联系的唯一纽带。我的父亲已经阵亡,母亲领一份微薄的抚恤金。我的差事就是几乎每天把轰炸时抢救出来的小部分财物拿出去变卖,然后换回面包、煤和烟草。煤在那时是造成严重损害财产观念的原因,这种损害行为今天就得使用“偷窃”这个严厉的字眼来表达。就这样,我几乎天天出去偷窃或变卖。我母亲尽管心里也明白这种丢人的行为是出于无奈,但她每天早晨总是眼泪汪汪地目送我去尽我这份艰难的义务。
④弗雷德叔叔的到来唤起了我们的希望,大家都期待这个强壮的男人能给我们有力的帮助。一开始他就使我们大失所望。从第一天起,他的胃口就使我非常不安。当我毫不犹豫地把这种忧虑告诉母亲时,她要我先让他“苏醒过来”再说。他的苏醒花了差不多八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他不断咒骂那张不够长的沙发,可他在上面睡得还挺香。
⑤我们再三要他谈谈战争中的事情,他一次也没答应。他说,那不值一提。
⑥他过去当过会计。当他在我们的沙发上度过了头四个星期以后,我的母亲就亲切温和地劝他去打听一下从前那家公司的下落。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经过一个小时费力的打听和奔波,我在一个破坏了的城区找到了那家公司:一堆8米来高的颓垣断壁。弗雷德叔叔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
⑦他把身体往后一靠,给自己卷了根纸烟,洋洋得意地对我母亲点了点头,然后请她把所有的财物找出来,还有他那只放在卧室的一个角落里锁得严严实实的箱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从里面拿出来的东西有:20本厚度和质量都属于中等的小说,一块金怀表,两副吊裤带,几个笔记本,一张商会证书和一本有1200多马克存款的存折。他把存折交给我去取钱,其他东西拿去变卖。
⑧这样,我们有四个星期不用为面包、烟和煤发愁了,这使我感到非常快慰,尤其是这时所有的学校又打开了大门,欢迎入学,而叔叔劝我完成我的学业。
⑨然而这个时期的大事是:书雷德叔叔在他令人欣喜地回到家里整整八个星期以后开始行动了。
⑩夏末的一天早晨,他从沙发上起身,将他的胡子刮了又刮,所花的工夫使我们吃惊;然后要了洗干净的衣服,借了我的自行车骑走了。
11很晚的时候,他带着一片嘈杂声响,和一股强烈的葡萄酒味回到家里。酒味是从他嘴里喷出的,响声是由一根粗绳子拴着的半打锌桶发出来的。直到他说决定在我们这个惨遭破坏的城市做鲜花买卖来谋生时,我们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对新的价值世界极端怀疑的母亲反对这个计划,她说鲜花没人要买。可是她错了。
12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早晨,我们帮弗雷德叔叔把装满鲜花的桶送到电车站,他在那里开张营业。那些黄的和红的郁金香、露水晶莹的丁香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中。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叔父站在一片灰蒙蒙的身影和废墟中,用他响亮的嗓门吆喝起来:“鲜花——”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神采奕奕。关于他生意的兴隆发达,我就毋庸赘述了,简而言之:就像彗星一般。四个星期以后,他已是3打锌桶的业主,两间分号的老板;一个月以后,他已成了纳税人。我感到整个城市都改观了:许多角落里如今都出现了花摊。鲜花供不应求,花桶不断添置,新的木房陆续修建起来,手推车也愈做愈多了。
13现在,我们不光鲜花时时有,面包和煤也源源不断得到供应,而我也可以不再当中间人了。我的叔父弗雷德也早已是一个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人了,他的分号是那样生意兴隆,他已有了一辆小汽车。
14今天,当我见到他:一个魁伟的人,坐在漆得红艳艳的汽车驾驶室里,就觉得十分诧异,在我的一生中竟会有一段时间为他的胃口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节)下面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对弗雷德的“睡”着墨较多,这表现了叔父在经历战争之后困顿、疲惫的情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 |
B.第③段着意写14岁的“我”为家庭几乎每天出入黑市之中,既表现了我们家当时艰难的生活处境,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
C.第⑥段“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又“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刻画了弗雷德的矛盾心理,就其本心,他并不愿出去做事。 |
D.第⑨段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令人欣喜”一词表达出我们一家对弗雷德叔叔终于“开始行动了”的欣慰之情。 |
E.小说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母亲反对叔父做鲜花生意、城市中出现了许多花摊属于后者,对弗雷德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小说主人公弗雷德叔叔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说写弗雷德行动前,用大部分篇幅来写弗雷德回家后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从富贵高逸到市井民间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从小攻读诗书,才华横溢,准备走“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29岁时中应天府解元,后入京会试,却因一件科场行贿案被牵连入狱。从此他看破世情,绝意功名,以风流荒诞的生活态度,饮酒赋诗,乘兴作画,玩世不恭,以致在民间留下了“三笑姻缘点秋香”一类的逸事佳话。这种生活态度,完全打破了宋元文人士大夫高逸化的形象,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心境的暗转。就绘画而论,其态度也是如此。与宋元士大夫的“自娱”观不同,他公开提出其绘画在自写胸臆的同时,也是用于谋生的工具,所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也许,正是因为卖画为生,所以需要画家具备多方面的绘画才能,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画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买主的多方面需要。
唐寅于人物、山水、花鸟均擅长,其画风学周臣,青出于蓝,同时又受到沈周的影响,在传统上取法南宋刘松年一路,兼学元代赵孟頫,画得秀润缜密,严谨而不失韵度,率意中透出工致。于吴门画派画家中,自树一帜。人物画在唐寅的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仕女形象,注意造型优美。其人物画的作风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水墨淡写,另一种工笔重彩,但二者的艺术氛围都是文静的,绝无浙派的浮躁霸悍之气。《秋风纨扇图》是唐寅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此图描绘一位手执纨扇的侍女,身材苗条,圆润的脸庞上流露出一丝怅然若失的轻愁和忧郁,下方湖石坡地,几枝修竹摇曳风中,加强了萧索的气氛。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图诗情画意,寓意殊深,反映了唐寅饱经人世沧桑,郁郁不得志的处境和时世态炎凉感叹,吐露积郁和牢骚,发泄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唐寅人物画中小眉小眼的造型,以及整体的文静气质,与前代,尤其是唐代的仕女画判然不同。唐代的仕女形象丰肌硕体,雍容大度,有一种富贵的气派,其原型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等。而唐寅笔下的仕女形象则显出一种穷酸气,其模特显然是当时社会下层的那些青楼妓女。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气质的变化贯穿在唐寅乃至整个昊派仕女画的创作之中,并成为一种典型的样式。如《孟蜀宫妓图》用工笔重彩的方法画成,勾线工细严密,赋色妍丽浓重。图中的四位宫女虽然浓妆艳抹,但所给人的感受却没有雍容富贵的气息。它既不同于唐宋宫廷美术“富贵”的庙堂气,也不同于宋元文人美术“高逸”的山林气。这一画品不仅反映于吴派的仕女画中,进入清代以后,更鲜明地反映于扬州画派的花鸟画中。
(节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下列对“从富贵高逸到市井民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唐宋宫廷美术、宋元文人美术到明代唐寅绘画的气质变化。 |
B.是唐宋一直到明代唐寅,文人士大夫形象及其绘画观的变迁。 |
C.仕女画造型上表现出丰肌硕体、雍容大度向小眉小眼的流变。 |
D.中国绘画在明代从富贵高逸走向市井民间,唐寅是集大成者。 |
下面对唐寅绘画“市井民间”气质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场的失意使他看破世情,用风流荒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待绘画。 |
B.认为绘画是自写胸臆的同时,把绘画作为谋生工具,努力适应买主需要。 |
C.是在学习周臣、沈周、刘松年、赵孟頫等人的基础上对前人的自然发展。 |
D.郁郁不得志的处境,使唐寅更多接触到社会下层并从中选取了绘画原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富贵高逸到市井民间,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比之唐宋元时期已大为下降。 |
B.唐寅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人物画均为仕女画,表现出市井民间的气质。 |
C.唐寅仕女画显示出的穷酸气成为了明代绘画的典型样式,可见其在当时影响之大。 |
D.唐寅市井民间气的画品不仅对吴派仕女画的影响深刻,还对清代绘画产生了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