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
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有何影响?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官职。第一等级:500 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300 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职(司库除外)。第三等级:200 麦斗以上称为“牛扼级”,只能担任低级官职。
材料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人在大会上都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请回答:
⑴材料一划分公民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在当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⑶综合两段材料,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每九天召开一次。会议一开始,传令官便宣读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审核过的提案。接着,赞成者和反对者便轮流登台发言,会场群情起伏。待双方发言完毕,便开始表决。一般提案,则举手表决;有关选举和放逐事宜,就采用抽签或投票方法表决。
——《古代雅典的民主》
材料二:在希腊雅典的伯里克利时代,所有妇女以及12.5万奴隶、4万外国侨民没有公民权利。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
——《古代雅典的民主》
请回答:
⑴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
⑵哪两位政治家在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⑶结合上述材料,对该制度做一个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二 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
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
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
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
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该新法律条文有何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梭伦身上具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
(3)梭伦出走后,雅典确立了僭主政治,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缴纳给债主,自己只能留六分之一,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材料二 基伦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已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参考书(人民版)
材料三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平民抵押债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分析,当时的平民分化为哪两类?
(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高压力量”的确切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