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
C.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过程中 | D.突破官僚世家对选官的控制 |
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 B.长途贩运发达 |
C.区域经济发展 | D.抑商政策改变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