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桦林的另一种美丽
唐向东
(1)那是2006年冬天,列车由哈尔滨北上,经过21个小时的漫长跋涉后,终于将我送到了中国铁路线最北的终点——漠河县站。
(2)漠河的冬季是漫长的,并且充满一种神奇意味和荒蛮景象。当北京的秋阳尚未落幕,这里已是朔风卷地,草木枯黄。一旦飞雪初降,周天寒彻,大河冰封,这片莽莽大野便呈现出一派亘古自然的苍茫白色。
(3)临行前,有朋友说我选择冬季去漠河是最不明智的选择。我当然理解朋友的好意,可我仍然坚定地选择冬季去漠河,不仅仅是想领略冬季漠河那真正原始意味的北国风光,体察北极冬天的大寒大冻大风大雪,更想从那满山白桦林中去找寻一种冬天的魂魄,体验神往已久的一种淳朴自然的本源和原始生命的律动。理由是位于北纬53度线上的漠河,素有“中国北极”之称,是中国最北端最寒冷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7℃。
(4)北国的白桦林,是我儿时便早已心之神往的一种美丽。漠河县,正是出产这种美丽的地方,到处是白色的树干衬着黄叶,到处是一双双穿越时空记忆的眼睛,到处飘然着一种冷寂的美感!朋友在担心我能否经受严寒之苦的同时,其实也有着另一种惋惜:漠河的夏天其实更美,不但山花烂漫,桦叶婆娑,松林葱郁,而且白昼时间也长,甚至会出现被称作白夜的极昼。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极可能看到一种奇异的天象景观——北极光。c o*m
(5)第二天一早,我在漠河某边防团领导的陪同下,向漠河县的更北端——漠河村出发,去寻访驻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军人。
(6)坐在疾驰的越野车里,前方的公路默默向林区的深处延伸。一片又一片的白桦林,在公路的两旁齐刷刷地踮起了脚尖,像是舞蹈的肇始,也像是迎检的士兵,让我有了某种向往已久的沉醉!  
 
(7)白桦林的浪漫,也许是要在冬天的季节里,才显得更加独特与充满诱惑。此时,远处大兴安岭的森林就像一位刚刚睡醒的白衣少女,睁开惺忪的眼睛,只是静静地慵懒地躺卧着,迟迟不想起来,也懒得与人说话。我想,这梦后的困倦,一定要比激情的舞蹈更疲乏吧,况且这梦太长、太长,而且还是皓皓冰雪锁住的一个无比香甜的梦!
(8)大概在这场白色的梦里,唯一醒着的就是这些白桦了吧!因为,我清晰地看见了它们睁大的眼睛,还有在风中的舞姿……此时,我突然想起昨晚饭后,与同伴在散步时聊到的一个话题,一个关于漠河的寒冷,以及边防战士是如何在这种寒冷中挺立的话题。
(9)我无法肯定,白桦林的站立与战士的挺立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但我知道,在这冰雪世界中,白桦林与战士一定都有一种特殊的风骨,否则他们怎能在这极寒中如此傲然挺立?
(10)漠河边防三连的营地,就驻扎在漠河村的林场里。远远看去,整洁的营房像是在白雪映衬下的一幅风景建筑。几排整齐划一的冰雪花坛里,竟然开满了鲜艳的花朵。这足足让我们大吃了一惊:在这样的极寒世界,还有如此艳丽的鲜花开放?
(11)走近了一看,才发现这是战士们用彩纸剪扎成的纸花,用一根树枝插在白色的花坛里。而这白色的花坛,还有营区边上的白色长城,都是战士们用厚厚的积雪堆砌起来,然后一刀一刀地雕刻而成的。  
(12)更让我们吃惊的是,一走进连队宿舍楼,竟宛若进入一个艺术博览馆:墙上挂满了一件件桦树皮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图画,每一件都是构思新颖,美不胜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由绿豆、红豆、黄豆、大米等粮食制作而成的奥运图。而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这些精美无比的工艺品图画,竟全部出自成天摸爬滚打的连队战士之手。
(13)连长韩晓冬向我们介绍,这个连队因为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漠河边境,每年冬季漫长,人烟稀少,每年冬季漫长,所以生活十分单调。为了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官兵们找到附近的鄂伦春族老乡拜师,学会了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工艺品的手艺。后来,连队官兵还学会了用粮食作物、旧铁丝等各种材料,制作出惟妙惟肖的各种工艺品。如今,官兵们不但相继集体创作了“雷锋”、“家园”、“天真烂漫”、“训练场上”、“北极官兵迎奥运”等许多经典作品,而且作品多次被选送到军分区进行展览,有的还在各种艺术比赛中获了奖!
(14)看着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我全然忘记了自己正置身于一个极寒的地方!我用眼睛贪婪地记录着我所见到的每一个奇迹,用心灵尽情地品味着内心深处的每一份感动……在这个冷僻的边关连队,我看到了白桦林的另一片风景,另一种美丽。
本文为什么第③段要写朋友对“我”的劝说? 
答: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一片又一片的白桦林,在公路的两旁齐刷刷地踮起了脚尖,像是舞蹈的肇始,也像是迎检的士兵,让我有了某种向往已久的沉醉!  
答:                                                                                      
                                                                                   
(2)我无法肯定,白桦林的站立与战士的挺立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但我知道,在这冰雪世界中,白桦林与战士一定都有一种特殊的风骨,否则他们怎能在这极寒中如此傲然挺立?
答:                                                                                  
                                                                                   
文章题目为“白桦林的另一种美丽”,其中的“另一种美丽”指什么?
答: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悔 过
[美]瑞恩·金赛拉
从窗子射进来的阳光把我照醒。我起床穿好衣服,走进厨房,吃了点冷燕麦片作为早餐。过去三年来,我一直这样打发自己。该是工作的时间了。我走出家门,迈着悠闲的脚步,朝麦迪逊大街走去。此时正是一年中干我这一行最好的季节:夏天,大批游客纷纷涌入纽约。我来到城市广场。照常,广场已有很多游客,而且为数众多。“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想。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30多岁的白人,估计他迷路了。
“太好了,”我自忖着。“该对他动手了!”我沉着自信地靠近那人。
“你好,先生!需要帮助吗?”
“是的,我想去麦迪逊旅馆,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哦,哦……过三个街区,右拐,靠你左边就是。”
“谢谢你。”
“不用客气。祝你快乐,先生。”
我从他身边走开,脸上不禁带着微笑,因为我的兜里装着那人的钱包。我打开钱包,发现里面有48美元,两张信用卡。几个小时我便得到4个钱包,我决定去吃午饭。此刻,我已得到几张信用卡,726美元现金和几个手工制作的意大利漆皮钱包。我决定去我喜欢去的一个名叫达文西的小餐馆吃午饭。该餐馆做的皮萨最好。但就在这时,又一个人闯入我的视线。此人身高六英尺之多,深咖啡色的肤色,只见他正在四下走动,不用问他一定是迷路了。
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就像狮子悄悄靠近猎物。
“你好,先生!我可以帮助你吗?”
“是的,你知不知道电影院怎么走?”
“哦,知道。沿着第52大道走下去,左拐,右边就是,你肯定会看到的。”
“太谢谢你了。”
“不用谢,先生。很高兴能帮助你。”
当我打开那人的钱包时,我几乎在街上跳了起来。我发现里面有300美元现金和3张信用卡。我看了看其中一张信用卡上的名字:约翰逊先生。“非常感谢你,约翰逊先生。”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来到餐馆,感觉好极了。4道意大利美餐上来之后,我情不自禁地默默为约翰逊先生敬了一杯酒。“祝他像我一样快乐不断。”我认为我今天干得不错,决定上路回家。我没有想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将永远改变我的命运。
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条小巷。当我走到小巷尽头时,我看到了他,看到了刚刚被我偷了钱包的约翰逊先生。一个白人小姑娘摔倒,约翰逊先生正在热心地扶她起来。可小姑娘的妈妈看到后,以为约翰逊先生图谋不轨,开始哭叫着救人。那位妈妈一边哭喊,一边用包击打约翰逊先生。约翰逊先生极力向她解释,他是在帮助扶起小姑娘。可她就是不信。几个男人听到喊叫声后,手拿球棒,从一家店里飞奔而出。三个身高五到六英尺的高大白人男子,开始朝约翰逊先生喊叫,其中一个白人还朝约翰逊先生的脸打去。接着,他们都开始用球棒击打约翰逊先生。我想厉声说:“住手!住手!不要打,他是好人!”可我不能,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只是在极力帮助一个小女孩啊!
就在这时,一个白人抽出一把刀来,走近约翰逊先生,举刀向他砍去。后来,三个白人丢下球棒跑了。留下约翰逊先生独自一人躺在黑暗小巷里自己的血泊中。正是这样一位好人,我却偷了他的钱包!偷一个向我寻求帮助的人是多么地不地道呀!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是我杀害了他。当他被杀时,或许他正在找我。我对此负有责任。听到警笛声,我赶紧跑掉。我只能跑掉。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我一边跑,眼泪一边往下流。上帝给了我认识自己过错的机会,可这一切都晚了。
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特征,为下文“我”趁着给游客指路的机会实施偷窃并得手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通过略写“我”偷窃的过程以及详写每一次偷窃成功后忘乎所以的动作和极度兴奋的心理,意在表明“我”偷窃手法的高明。
C.“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写出了“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D.小说写约翰逊先生扶起跌倒的白人小姑娘,却被其母亲认为图谋不轨,既写出了种族间的歧视,也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E.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我”的偷窃行为及得手后沾沾自喜的可耻,再写“我”看到约翰逊先生被杀后悔过自新的可贵。
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小女孩摔倒”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你怎样看待“好心的约翰逊被偷、被误会、被殴打”这一事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技术。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升,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生物技术将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顽症肆虐、粮食短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上成为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这种技术被许多国家视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中的关键,大力发展它被确定为基本国策。
(摘编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下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过精心构建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让它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遗传给后代。
B.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C.转基因技术近来才走进人类的生活中,它从来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又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缓慢地转移着。
D.转基因技术突破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使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而人们会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则与此不同。
B.基因转移通常只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精确性和效率都不高,所以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C.转基因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它凭借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得以形成,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
D.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为许多国家所重视,那是因为这种技术将为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难题提供可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基因转移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的模式,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能成为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使我们世界的物种多样化。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多种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C.现代转基因技术同传统的育种技术相比,优越性十分明显,比如它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等。
D.转基因生物超越了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它可以按照人类的主观意愿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完美结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死
周国平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的面抄起一本书,头也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做好消息报告了他们。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一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选自《守望的距离》)
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语句的含意,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请分条概述“父亲”的生平事件。
题目是“父亲的死”,可为什么要写“女儿的死”?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请写出“父亲的死”这个题目蕴涵的丰厚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是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10月)
下列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教士文学”是指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所写的见闻。
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
C.“传教士文学”在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时,多有批评,其中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
D.轻蔑和贬损的“传教士文学”与西方殖民者的心态相关。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对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西方传教士的批判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打开后,在中西交往中中国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箩筐林清玄
①香蕉场前面的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子用竹子撑开一个旧箩筐,箩筐里撒了一把米,孩子们躲在一角拉着绳子,等待着大雨前急着觅食的麻雀。
②一只麻雀咻咻两声从屋顶上飞翔而下,在蕉场边跳跃着,慢慢地,它发现了白米,一步一步跳进箩筐里;孩子们把绳子一拉,箩筐砰然盖住,惊慌的麻雀打着双翼,却一点也找不到出路地悲哀地号叫出声。孩子们欢呼着自墙边出来,七八只手争着去捉那只小小的雀子,一个大孩子用原来绑竹子的那根线系住麻雀的腿,然后将它放飞。
③麻雀以为得到了自由,振力地飞翔,到屋顶高的时候才知道被缚住了脚,颓然跌落在地上,它不灰心,再飞起,又跌落,直到完全没有力气,蹲在褐黄色的土地上,绝望地喘着气,还忧戚地长嘶,仿佛在向某一处不知的远方呼唤着什么。
④这捕麻雀的游戏,是我幼年经常玩的,如今在心情沉落的此刻,心中不禁一阵哀感。我想着小小的麻雀走进箩筐的景况,只是为了啄食几粒白米,未料竟落进一个不可超拔的生命陷阱里去,农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白日里辛勤地工作,夜里还要去巡田,有时也只是为了求取三餐的温饱,没想到勤奋打拼地工作,竟也走入了命运的箩筐。
⑤箩筐是劳作的人们一件再平凡不过的用具,它是收成时一串快乐的歌声。在收成的时节,看着人人挑着空空的箩筐走过黎明的田路,当太阳斜向山边,他们弯腰吃力地挑着饱满的箩筐,走过晚霞投照的田埂,确是一种无法言宣的美,是出自生活与劳作的美,比一切美术音乐还美。
⑥我每看到农人收成,挑着箩筐唱简单的歌回家,就冥冥想起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蘸着血泪写成的。如果说大地是一张摊开的稿纸,农民正是蘸着血泪在上面写着伟大的诗篇;播种的时候是逗点,耕耘的时候是顿号,收成的箩筐正像诗篇的最后圈上一个饱满的句点。人间再也没有比这篇诗章更令人动容的作品了。
⑦遗憾的是,农民写作歌颂大地的诗章时,不免有感叹号,不免有问号,有时还有通向不可知的分号!我看过狂风下不能出海的渔民,望着箩篱出神;看过海水倒灌淹没盐田,在家里踢着箩筐出气的盐民;看过火旱时的龟裂土地,农民挑着空的箩筐叹息。那样单纯的情切意乱,比诗人捻断数根须犹不能下笔还要忧心百倍;这时的农民正是契诃夫笔下没有主题的人,失去土地的依恃,再好的农人都变成浅薄的、渺小的、悲惨的、滑稽的、没有明天的小人物,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
⑧由于气候的不能收成和没有收成固是伤心的事,倘若收成过剩而必须抛弃自己的心血,更是最大的打击。这一次我的乡人因为收成过多,不得不把几千万公斤的香蕉毁弃,每个人的心都被抓出了几道血痕。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只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天理,从来没有听说过“收成过剩”这个东西,怪不得几位白了胡子的乡人要感叹起来:真是没有天理呀!
文章开头写孩子们用箩筐捉麻雀的情景有什么用意?
请分析作者将农民比作“大地诗人”的表达效果。
说一说“他不再是个大地诗人了”这句话的内涵。
本文以箩筐形象来表现农民的生产生活,试结合全文概括箩筐的丰富意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