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