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也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环境因子不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 |
B.不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基因型都相同 |
C.黄曲霉毒素致癌是表现型 |
D.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是表现型 |
下列各项中,关于实验药剂、作用和实验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
实验 药剂 |
丙酮 |
斐林试剂 |
二苯胺 |
生长素 |
作用 |
促使叶绿体中四种色素分离 |
鉴定蔗糖 |
鉴定DNA分子 |
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
实验 结果 |
滤纸条上颜色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 |
常温下混合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
水浴煮沸加热时,DNA遇二苯胺变成蓝色 |
形成多倍体无子果实 |
下面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使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 |
B.在“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将所得到的DNA粘稠物加入到0.14mol/L的NaCl溶液中,经过滤后,此时应取滤液继续提纯DNA |
C.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
以下方法可达到实验目的有()
A.适当提高蔗糖溶液的浓度,可使质壁分离速率减慢 |
B.利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
C.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存在CO2 |
D.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SiO2防止色素被破坏 |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很多实验中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步骤错误的是()
A.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
B.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
D.细胞质流动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