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P地为南半球,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读图回答12—14题。图中P地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 B.温带海洋性气候 |
C.温带季风气候 | D.亚热带季风气候 |
P地可能位于( )
A.亚洲东部沿海 | B.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
C.地中海沿岸 | D.南美西南沿海 |
若此时处在右上图“三圈环流”所表示的季节,则N地( )
A.受副高带控制,炎热干旱 | B.受信风影响,高温少雨 |
C.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 | D.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
下表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根据表格判断题。
年代 |
1950-1959 |
1960-1969 |
1970-1979 |
1980-1989 |
1990-1999 |
重大自然灾害次数 |
20 |
27 |
47 |
63 |
82 |
经济损失(亿美元) |
385 |
690 |
1242 |
1929 |
5385 |
关于20世纪后50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叙述是
A.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
B.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死亡的人数也越多 |
C.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 |
D.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而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减少 |
20世纪后50年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大的是
A.暴雨造成的水灾 | B.台风形成的风暴潮 |
C.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 | D.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 |
关于20世纪后50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机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图是修建山区公路前后的两幅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题。修建公路后,小河沟含沙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正确的是
①含沙量减少;②含沙量增加;③植被破坏,易水土流失;
④路面平坦,不易水土流失;⑤山体坡度变陡,易水土流失。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①④ |
照此下去,该山地公路的安全最容易受到何种灾害的威胁
A.泥石流 | B.滑坡 | C.洪水 | D.地震 |
为了保证公路的安全和区域的生态环境,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①植树种草 ②修筑水泥路面 ③修筑水泥护坡 ④河流上游修建水库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图是某地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图示的这类气候条件容易诱发的地理现象是
A.寒潮 | B.泥石流 | C.凌汛 | D.沙尘暴 |
下列城市所在地域,与图所示的气候类型相同、海拔相近的是
A.天津 | B.昆明 | C.新奥尔良 | D.加尔各答 |
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题。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
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
B.终年光照充足 |
C.雨热同期 |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成 |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
D.两种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
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