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
A.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B.它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
C.它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
D.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 D.说明总统人选不一定与选民意愿有关 |
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选拔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弟等级 (杜佑《通典•选举典》) |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