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 B.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铁路旅行的盛行
①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与规模②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③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结束了封建时代④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个英国政论家这样描述:“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句话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英国被指定为其他国家制造商品 | B.英国只为关系密切的国家制造商品 |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D.英国所完成的使命是崇高的 |
“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A.动力问题 | B.资金问题 | C.市场问题 | D.劳动力问题 |
1845年,恩格斯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当时他在英国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工人们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 | B.工人们按固定时间上下班,纪律性强 |
C.议会竞选中工人踊跃投票 | D.工人和工厂主同坐一列火车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