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洋布、洋米面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易矣。”(《张文襄公全集·奏议》)该材料反映出哪一派别或群体的什么主张
| A.顽固派“抵制一切外洋事物” | B.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洋务派“求富自强” | D.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 |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这些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合作加强 |
| B.交通设施发达 |
| C.全球化的趋势 |
| D.科学技术进步 |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正直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的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未来社会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但是……这种种构想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按照这些构想进行的社会实验也都归于失败。”(解里轩《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里的“正直的思想家”是指
| A.启蒙思想家 |
| B.科学社会主义者 |
| C.空想社会主义者 |
| D.共产主义者 |
阅读下表,以下对该表所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 |
| B.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
| C.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提高,体现了日本社会男女平等 |
| D.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发展自身教育,是其义务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从一项统计数字来看,(德国)全国食糖消费量从1876年的平均每人6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21.4公斤,棉花消费量从1871年的平均每人不到3公斤增加到1913年的7.6公斤,储蓄存款从1870年的约15亿马克增加到1914年的约200亿马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德意志的统一 |
| B.普法战争获得矿产资源 |
| C.德国加强对外侵略 |
| D.德国扩张掠夺资源 |
赫尔曼·梅尔维尔有句名言:“美国人血管里的每一滴血都混合着全世界各民族的血!”观察下表,分析该时段美国人口构成呈现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正确的是
《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
| 时 间 |
土著人口 |
白种人口 |
黑种人口 |
合 计 |
| 1700 |
75.0 |
22.3 |
2.7 |
100.0 |
| 1820 |
32.5 |
788.4 |
177.2 |
998.0 |
| 1860 |
16.0 |
2724.0 |
400.0 |
3140.0 |
| A.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和奴隶贸易的进行致使黑种人口剧增 |
| B.对现代文明的不适应,导致土著人口骤减 |
| C.欧洲移民源源而来,导致黑色人种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
| D.赋税政策调整和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使人口总数大幅度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