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
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中国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 |
B.辛亥革命失败了 |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
D.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的大事 |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 D.康有为![]() |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 B.主张机器生产 |
C.发展近代交通 | D.吸收世界文明 |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
B.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