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
| A.魏源对君主立宪运作机制作了较为真实叙述 |
| 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 |
| 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
| 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 |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
| A.作者有强烈反抗外族压迫的情绪 |
| B.作者透露了明显的反满革命倾向 |
| C.作者主张合乎当时需要但有狭隘民族主义观 |
| D.作者以进化论为依据,强调中华民族优越感 |
中国的“民主”,最早在《尚书》中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伯里克利曾骄傲的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对以上两段材料中的“民主”解读最恰当的是
| A.两则材料中“民主”内涵有相似之处 |
| B.两则材料中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 |
| C.前者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
| D.后者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理念 |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 B.强调明文公示 |
| C.体现法官至上 | D.明确依法办事 |
“70年代,……美国电影对现时中国政治题材的表现越来越少,传统的中国与华人形象又走上银幕。70年代中期,影星布鲁斯•李(即李小龙)所塑造的中国功夫形象风靡一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 B.中美关系改善 |
| C.中国重返联合国 | D.中美正式建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