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的意思是
|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地反映历史 |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 D.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
|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 D.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
| A.维护各州的权力 | B.争取民族独立 |
| C.建立民主制度 | D.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 B.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
| C.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
下表为美国在三个不同时间的城市数和人口比重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
| 时间(年) |
1790 |
1820 |
1870 |
| 城市数(个) |
6 |
61 |
663 |
| 城市人口比重 |
3.35% |
7.2% |
25% |
A.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 B.海外移民刺激了城市发展
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D.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