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这幅对联上联嵌入三个国家名,下联则由三个城市名组成,表达新的意思。对联撰写的背景应是
A.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 B.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
C.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 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 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 |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
D.中央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阶级的利益 |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
C.加强了皇权 |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