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方圆《浅论我国古代女子之社会地位》
材料二: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12年4月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联合其他各省的妇女政治团体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宣布宗旨为:“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去安于政权。”其期,以吴木兰为会长的女子同盟会也宣布:“本会之设以民国存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正事为宗旨。”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中关于教育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可用我国经常使用的哪些宣传口号来形容?
(2)邓小平和江泽民论证教育重要性的逻辑思路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纪念这一成果诞生一百周年,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1)19世纪以来物理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2)新中国成立后,物理学理论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国防和空间科技的发展。图22-1反映了我国哪两大科技成就?

(3)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就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武皇帝愠(怒恨)数世之失权,忿(气愤)强臣(臣下)之窃命(窃取权力),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材料二:(隋文帝)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高,权力大,但其长官为正二品,副长官为从二品。与尚书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属正三品。
材料三:明太祖时期,左丞相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门。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借有人告发胡惟庸“谋逆”,将其处死,并罢中书省,升六部尚书为正二品,直接对皇帝负责。定制不置丞相,“后嗣君不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阗之重典”。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东汉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唐朝发展了隋朝的制度,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什么现象?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5)从汉到清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变化中,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对袁世凯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摘自《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材料2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求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摘自《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3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摘自《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4 本国政府在继承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正式地呼吁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摘自《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
(2)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的作用”,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