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农民王某把自己的3亩集体承包地转租给张某,每年得到900元的租费;张某则以这种方式共承包了村中的土地20亩,每年经营收入超过10万。王某和张某的收入分别属于

A.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D.按劳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的社论。社论回顾历史,指出“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社论放眼现实,指出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说明()。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