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清朝代表力拒:“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④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某一年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马歇尔计划促使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B.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成就巨大
C.欧共体形成,与美、日经济三足鼎立
D.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希望的彩虹”。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西西里岛登陆 B.库尔斯克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易北河会师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A.下令银行停业整顿 B.颁布工业复兴法
C.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D.实施以工代赈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声称:“我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我们毋宁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城邦不允许公民只顾自己私人事务,不顾城邦。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依此定罪,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实质上反映了()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对公民公共意识的强烈要求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开始年
25.8
30.1
44.1
结束年
29.3
36.3
34.4

A.1952年、1957年 B.1958年、1960年
C.1960年、1962年 D.1979年、1981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