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是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读图后回答9~11题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0千米,要在边长为2米的图幅中完整绘制该区域图,所选用的比例尺应为( )
A.1∶40 000 | B.1∶200 000 | C.1∶4 000 | D.1∶20 000 |
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为
A.图中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而成 |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
D.丙河流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 |
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
D.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 |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A.③变小 | B.②变小 |
C.①变大 | D.④变大 |
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大气热量交换环节强弱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变大,②变大 | B.②变小,③变小 |
C.③变大,④变大 | D.⑤变小,④变大 |
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读下左图和下右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各题。上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A.三角洲 | B.沙丘 |
C.冲积扇 | D.沙漠 |
上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风力侵蚀 | B.风力堆积 |
C.流水侵蚀 | D.流水堆积 |
下图为某海滨地区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 )
A.8月 22时 | B.8月 13时 |
C.1月 22时 | D.1月 13时 |
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大气环流 | B.海陆分布、地形 |
C.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 D.地形、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