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取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②邯郸:赵国都城。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于诸侯质:(到别国)作抵押 |
B.因厚馈遗子楚遗:遗留,使……留下 |
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行:做,这里是“使用” |
D.延诸侯游士宾客延:聘请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不韦在邯郸一见到子楚就找准了投机的目标,他主动去拜见子楚,为他出谋划策。他认为,处境窘困的子楚若被立为嫡嗣,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
B.吕不韦不惜重金让子楚结交宾客,又用价值五百金的珍奇宝物与种种溢美之词,使子楚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 |
C.秦昭王、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庄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观上也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被太子政遵为相国,号称“仲父”。 |
D.为适应新的局势,吕不韦效法魏楚赵齐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并主持门客著书立说,悬赏千金求增删一字,以此完善《吕氏春秋》,更突显秦国的强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2)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忠与博学,前是)。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暗:熟记 |
B.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举:考中 |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资:资助 |
D.非特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既思维缜密又表现了他知识广博。 |
C.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圬者①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圬者:泥瓦匠。圬,涂抹、粉刷墙壁。②镘:泥瓦匠抹墙的工具。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劳:劳动、劳作 |
B.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直:通“值”,报酬 |
C.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乐:高兴 |
D.然吾有讥焉讥:讥讽、讥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承福以泥瓦匠“自得”的一组是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③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④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⑤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
⑥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镘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
B.王承福认为从国君到百官责任有大有小,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做,而应该用尽自己的能力,与人互通有无。 |
C.文章记叙了王承福的事迹和言谈,讥讽了社会上那些本无才能却又贪图富贵且不尽力做事的人,规劝世人要量才度力,克尽职守,安守本分。 |
D.作者认为王承福不肯为成家、养活妻子儿女而费心,表现出他是个杨朱之道的奉行者,是不肯拔一毛而使天下得利的人,是个不值得肯定的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颜师古,字籀,京兆万年人。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学,善属文。仁寿中,李纲荐之,授安养尉。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俄失职,归长安,不得调,窭甚,资教授为生。
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拜燉煌公府文学,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师古性敏给,明练治体。方军国务多,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丧解。服除,还官。岁余,坐公事免。
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寻加通直郎、散骑常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
俄拜秘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然多引后生与雠校,抑素流,先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斥为郴州刺史。未行,帝惜其才,让曰:“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今日之行,自谁取之?念卿曩经任使,朕不忍弃,后宜自戒。”师古谢罪,复留为故官。
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与撰《五礼》成,进爵为子。又为太子承乾注班固《汉书》上之,赐物二百段、良马一,时人谓杜征南【注】、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
帝将有事泰山,诏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师古奏:“臣撰定《封禅仪注书》在十一年,于时诸儒谓为适中。”于是以付有司,多从其说。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十九年,从征辽,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注】杜征南:人名,即杜预。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余,坐公事免坐:因为 |
B.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厘:校正 |
C.卿之学,信可称者信:确实 |
D.念卿曩经任使曩:经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颜师古“精故训学”的特点和“频被谴”的原因一组是()
A.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 |
B.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 |
C.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抑素流,先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 |
D.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薛道衡都因为赏识颜师古的才学而推荐他担任官职;可是没过多久,颜师古就因为而回到长安,得不到调任,非常穷困,依靠教授学生维持生活。 |
B.唐太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颜师古的缺陷:在侍奉父母和做官方面,没有值得称许的事。并且责备他说:“今天调任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呢?”颜师古谢罪,在聆听了皇上的教诲后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才能留任原职。 |
C.颜师古曾经为太子李承乾注释班固著的《汉书》并进献朝廷,得到赏赐。当时人说杜预、颜师古是左丘明、班固的忠实的传人。这表现了颜师古博学而能训诂之才。 |
D.太宗准备祭祀泰山,下诏令公卿博士共同议定礼仪。颜师古上奏是:“我在贞观十一年,撰写成《封禅仪注书》,当时群儒都认为很适中。”于是拿来交给有关部门,采用了他很多意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迁监察御史。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
阎知微之使突厥,怀古监其军。默啜胁知微称可汗,又欲官怀古,不肯拜,将杀之。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遂囚军中,因得亡,而素尪弱,不能骑,宛转山谷间,仅达并州。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急执之。有果毅【注】尝识怀古,疾呼曰:“裴御史也。”遂免。迁祠部员外郎。
姚、巂酋等叩阙下,愿得怀古镇安远夷,拜姚州都督,以疾辞。始安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尉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自陈为吏侵而反。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或曰:“獠夷难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壁抚谕,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虽诸洞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
徙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吏民怀爱。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至官,还为并州。人知其还,携扶老稚出迎。崔宣道始代为长史,亦野次。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得人心类如此。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而孙佺代之,而佺不知兵,遂败其师。卒于官。
怀古清介审慎,在幽州时,韩琬以监察御史监军,称其“驭士信,临财廉,国名将”云。(《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全文节选)
【注】果毅:唐代低级军官的职衔。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怀辑:招徕安抚 |
B.武后怒,命按诛之 按:审问 |
C.身至壁抚谕 壁:筑墙 |
D.崔宣道始代为长史,亦野次 野次:到郊野(迎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裴怀古“清介”和“审慎”的一组是()
A.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而素尪弱,不能骑,宛转山谷间 |
B.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 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 |
C.请就斩,不避也 虽诸洞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 |
D.拜姚州都督,以疾辞 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怀古曾为人伸冤,说:“如果那个人有背叛皇上的情状,我以私人之情就宽免他呢?”这以后怒气消解,那位僧人也得以幸免。 |
B.当时并州长史武重规纵容暴徒,他身边的人用胡乱杀人来取得奖赏,看见裴怀古到来,争着去抓他。有位担任果毅的低级军官曾认识裴怀古,大声呼喊说:“他是御史裴怀古。”于是幸免一死。 |
C.朝廷委派裴怀古担任桂州都督招慰讨击使,还没有经过岭,他就发书,使贼人明白祸福,贼人迎降,自己陈说是被当地的官吏逼迫而反叛。 |
D.不久转任幽州都督,安抚关照奚人、契丹人,他们准备全部落归附时,恰巧这时朝廷下令召他担任左威卫大将军,并让孙佺代替他,孙佺不懂得用兵,于是被奚人、契丹人打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侯浮西河而下泛舟 | B.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崇尚 |
C.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轻视 | D.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诛杀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吴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
①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②击秦,拔五城③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④于是南平百越⑤破驰说之言纵横者⑥北并陈蔡,却三晋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用兵如神,所以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太守来抗拒秦韩,结果大败秦军,夺秦五座城池。 |
B.吴起认为君王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国家险峻的地势,而要依靠德行,不修德义,国家终究要灭亡。 |
C.公叔依计设下圈套,使吴起谢绝娶公主而令魏武侯不再信任他,为避祸患,吴起只好离开魏国。 |
D.吴起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施展,树立了赫赫战功,但却没有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