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
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 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②③ |
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
|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
|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
|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新中国初期,在鼓励农村青年扎根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国家还号召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导致这一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增长太快 |
| B.国家重点扶持农村发展 |
| C.城市就业困难 |
| D.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缓慢 |
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5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
|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
|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
| D.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
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B.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 |
|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
|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
|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
|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