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积极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联系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经济高速发展让我们摆脱了贫穷落后,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
(1)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2)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坚持“美丽中国”指导理念的正确性。
湖南省长沙市一名小学生,发现老师和同学们使用木尺在黑板上画线的时候需要一只手扶住木尺,另一只手画线,很不方便。她开动脑筋,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磁铁具有磁场的性质,在木尺上增加了三块磁铁,发明了磁性木尺,解决了师生经常遇到的大麻烦。
这名小学生在发明过程中,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结合“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过程,说明人类追求真理的特点。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读者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是因为他一直站在人的立场写作,歌颂了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还因为他在立于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善于借鉴欧美、拉美等现代文学的养分。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莫言获奖对文化工作者的启示。
(2)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莫言为什么要“歌颂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
材料一:得益于经济实力的增强,近几年来,浙江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杭州大剧院、浙江美术馆、宁波大剧院、温州大剧院、金华博物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浙江省正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材料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浙江人提炼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既体现了浙江各地的地方精神的个性,又展现了浙江对现代精神的追求。在提炼浙江精神时,浙江人坚持与时俱进,为“重功利、讲实效”的浙江传统赋予了“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新内容。
(1)有人认为,“浙江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发展起来”。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浙江精神的提炼所体现的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