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伴随欧洲列强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材料一“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1)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由于鸦片走私、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人国也。……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结合史实说明洋务运动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3)梁启超的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维新派进行了什么实践?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在檀香山的演说
(4)简析孙中山后来在领导辛亥革命中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及其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1)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图示一到图示二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2)材料二中的“上”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奉天 |
38 |
浙江 |
20 |
福建 |
10 |
广东 |
30 |
四川 |
17 |
吉林 |
9 |
江苏 |
25 |
云南 |
17 |
陕西 |
8 |
湖南 |
25 |
山东 |
15 |
广西 |
3 |
湖北 |
22 |
直隶 |
12 |
甘肃 |
1 |
河南 |
21 |
山西 |
12 |
贵州 |
0 |
江西 |
21 |
安徽 |
12 |
黑龙江 |
0 |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其理由是什么?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理由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面一组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 望远镜与它的发明者
图四 万能蒸汽机的诞生图五 耐用电灯的诞生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科技?发明者是哪个?
(2)图二是谁的作品?其绘画作品反映了什么思想?
(3)图三当中的人物是哪个?图一、二、三反映的事件有什么联系?
(4)图四的机器是谁发明的?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图五的发明能够运行是依靠什么?这种动力为什么能够取代图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二人的思想在哪个方面存在明显矛盾之处?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可能是谁的观点?其代表作品有哪些?他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III教师教学用书》 岳麓书社2005年版93页
材料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信徒的就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