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运用于评价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思想()
| A.林则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 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
|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其内容已不包括()
| A.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 B.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 C.强调各民族的平等与自决 | D.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形成的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最大的是( )
| A.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
| B.寻求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最好办法 |
| C.是地主阶级中学习西方的先驱,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反侵略思想 |
| D.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并未真正付诸实践,实际作用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