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材料中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
|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 A.着重发展重工业 |
| B.实行“一五计划” |
|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
|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
|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
|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
|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错的是( )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
|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
|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结合下列两个材料分析对中国近代“抵制外货”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火柴大王刘鸿生
| A.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
| B.因具有排外性质而不利于加入世界市场 |
| C.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多次“抵制外货”运动 |
| D.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主义、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发展变化情况。其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最主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