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
够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种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1年和1902年,他先后发表《A》和《B》两篇文章……。在《A》文中,开宗明义:“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
——摘自《史学月刊》2004年07期: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请回答:
(1)上文中的“他”是谁?
(2)《A》和《B》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发表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世史家”与“前者史家”差异的具体表现?

观察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唐宋两朝的对外交流路线有何不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者在人员交流、交往内容上有什么差异?
(2)图中反映了明清两朝对外贸易分别呈现哪些新的变化?
(3)综合以上图片信息,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雅典创造了民主体制,为近代民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近代以来,实现民主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
⑴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雅典城邦的特点是怎样推动雅典民主制发展的?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美国的历程》上册
⑵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确立共和制的?
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并维护民主的?(3分)
材料二“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⑷材料二、三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两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并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两国政治体制建立的历史意义。
⑸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历史知识,感知体验历史,再到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活动素材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背景图片


⑤(只填写杂志名)

历史人物

康有为
陈独秀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民主、科学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政治派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展。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完成: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