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起草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随后“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这一过程表明
①全国人大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务院行使行政权
③“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④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 A.③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④ |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
|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
|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
|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
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
|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